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菜市场的鱼摊前,站着一位大爷,手里拎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嘴里还念叨着:“这鱼红眼睛,肉紧,补人!”旁边的大妈却摇摇头,小声嘀咕:“你还不知道吗?这鱼现在都没人敢吃了,怕是有虫!”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却让不少围观的路人犹豫了:我们吃的鱼,真的安全吗?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这“水里游的”,如今也不再是想吃就能放心吃的了。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委员会2023年的抽检数据,淡水鱼类中寄生虫阳性率高达27.4%,某些特定鱼种甚至超过50%。别说普通消费者,连一些卖鱼的摊贩自己都不敢下嘴。看起来鲜活的鱼,可能藏着肉眼看不见的“病”。
鱼是“水中之宝”,也是“隐形杀手”。很多人一边想着补身体,一边却忽视了,那些“补”的食材背后,可能藏着一场健康的危机。特别是几种常见的鱼类,不仅价格便宜,销量大,还因为“家常”、“常见”而让人放松了警惕,却正是寄生虫、重金属、环境污染的高发区。吃错了鱼,不仅花了冤枉钱,更可能把慢性肝病、肠道感染甚至癌症请回家。

有人说咱中国人吃鱼吃了几千年,怎么现在突然就“出问题”了?问题恰恰是出在我们以为“沿袭传统”的做法上。生吃、腌制、半熟、野味、图鲜,这些看似“老习惯”的做法,在今天的环境下,早已不是安全的代名词。就像过去喝井水没事,可如今你还敢随便喝吗?
在医院接诊的过程中,有不少患者一脸无辜地说:“我就吃了顿鱼火锅,怎么肚子就胀成这样?”一查,肝里竟然长满了肝吸虫,肠道里也爬着异尖线虫,整个人瘦得像干柴。追问之下,才知道吃的是“生腌黄鳝”。这种吃法在南方尤其流行,鲜是鲜,却也“毒”得够狠。

黄鳝,是第一种让医生看到就皱眉的鱼。很多人爱吃它的“滋补”,却不知道黄鳝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叫做肝吸虫,人吃进去后,虫卵会从肠道游到肝脏,慢慢“安家”,引起胆管炎、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而且这玩意儿极其耐高温,只有100℃以上持续加热10分钟以上才能彻底杀死。那些所谓的“鲜吃”、“半熟”,等于给寄生虫开了绿灯。
第二种让人望而却步的,是大头鱼,也叫胖头鱼。它的脑袋大,肉细嫩,特别适合做酸菜鱼。但你知道吗?大头鱼是典型的“重金属收集器”,水体中的汞、铅、镉,它全都不挑食。尤其是一些从污水塘、工业河中打捞的野生大头鱼,体内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中国水产科学院曾检测发现,某些地区的大头鱼体内汞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长期食用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重者可致记忆衰退、视力减退甚至瘫痪。

第三种“高危鱼”,非鲶鱼莫属。因为肉质滑嫩、价格便宜,鲶鱼常出现在火锅店、烧烤摊。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种鱼被称为“水中吸尘器”,什么都吃,连腐肉、粪便都不放过。在一些无监管的养殖水体中,鲶鱼不仅被投喂大量抗生素和生长激素,还经常带有假单胞菌、肺吸虫等病原体。有患者因为吃了未熟透的鲶鱼火锅,导致肺部感染,咳嗽半年不止,最后才查出是肺吸虫病。
第四种让人避之不及的,是生食三文鱼。别急这里的“三文鱼”可不全是真正的“挪威鲑鱼”。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三文鱼”,其实是淡水养殖的虹鳟鱼,曾被央视曝光。虹鳟并不适合生食,极易携带异尖线虫,而这

种虫子最爱钻进人的胃壁和肠壁,引起剧烈腹痛、呕吐,严重时甚至造成胃穿孔。
说到底鱼不是不能吃,但必须挑着吃、会吃、吃得对。那些价格低得离谱的鱼,那些吃起来“特别鲜”的生腌、半熟水产,那些来源不明的野生鱼,都该提高警惕。
很多人以为寄生虫离自己很远,只有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才会发生。可现实是,在城市里,餐厅里,甚至家里的餐桌上,寄生虫也可能悄悄登场。国家疾控中心曾发布数据:我国每年超过3000万人感染寄生虫,其中因食用水产品感染的占比高达四成以上。
那该怎么办?医生的建议很简单:鱼要吃熟的,来源要清楚的,做法要科学的。比如煮鱼汤时煮足10分钟以上,彻底断生;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深海鱼类,如鳕鱼、带鱼、鲷鱼等;避免生食淡水鱼,哪怕再“新鲜”;家庭烹饪时,切菜板、刀具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在临床上,曾遇到一位五十出头的中年人,平时身体挺好,但突然查出肝功能异常,反复发热。经多次检查才发现,体内藏着几十条肝吸虫,已经引起了胆管扩张。问他平时饮食习惯,才知道他爱吃“醉泥鳅”,还自豪地说“酒能杀菌”。可酒杀不了虫,反倒让虫子更“兴奋”。治疗过程漫长,打虫药、引流、营养支持……花了近十万。病人最后叹了口气,说:“一口鲜,吃出了十年的病。”
人们总觉得,吃点“野味”是种“会吃”的表现。可在医生眼里,真正会吃的人,是能吃得健康、活得久。

有些鱼,不是不能吃,而是要看怎么吃。比如黄鳝,完全熟透、清洗干净后,偶尔吃一次问题不大;大头鱼可以吃小只的,避开头部;鲶鱼若是正规养殖的,彻底煮熟也没问题;三文鱼若真是正规深海进口的,冷链运输、检测合格,也能偶尔尝尝。问题不是鱼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鱼的“误用”。
有些人常挂在嘴边:“不吃点啥还能活?”可命不是靠“吃得杂”来的,是靠“吃得明白”撑起来的。鱼虽好,得挑着吃;嘴贪一时,苦的是身体。
健康从来不是靠勇气,而是靠常识。
正如那句老话说的:“命是吃出来的,也是作出来的。”你以为的一口鲜,可能是健康的“杀手锏”。你眼中的“补”,也许是病魔的通道。

别让一顿饭,吃掉了一个人的健康。那些连卖鱼的都不敢吃的鱼,你我又怎能轻易下嘴?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3年全国水产品抽检报告》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控研究所:《中国寄生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主要水产养殖鱼类安全性评估报告》
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央视315晚会:《“三文鱼”真相调查》
5.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永不放弃
是小编最爱吃这四种鱼,想把价格打下来而且幻想着人民都不敢吃丢掉了,你好去捡回来吃吧……
用户18xxx95
现在工业污染满天下,管理远远跟不上,还是大山深处最好道路不通畅很少有工业污染,空气质量好,蔬菜瓜果比较好. 不过还是要打些农药才能有更好的收获。但比起城镇要好的万倍。[鼓掌]
用户10xxx87
煮熟煮透寄生虫都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