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水乡雅韵,见非遗之美:《非遗里的中国》打造浙江非遗名片!

影视前哨 2024-08-27 09:24:51

文|钱韶

湖光山色映千年,水乡古韵焕新颜。自古以来,山明水秀的浙江不仅是繁华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人杰地灵、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8月24日,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在美丽清幽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开馆,通过百余件非遗馆藏集合多种数字技术打造沉浸体验空间,展现非遗独特魅力,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同时,《非遗里的中国》浙江篇也在当日晚8:00档于总台综合频道播出,精彩节目与陈列馆同步联动,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结合线上与线下,融合科技和艺术的文化盛宴。

琴音悠悠,茶香袅袅;利刃出鞘,纤毫轻舞。本期《非遗里的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在浙江非遗中感受千年文化传承,见证时代创新风采,让非遗成为一张闪亮且厚重的城市名片!

深度探访,

在体验中感受技艺之精,互动之趣

走进《非遗里的中国》,一幅丰富多彩的浙江非遗画卷缓缓展开:跟古琴传承人学习弹奏唐琴,聆听1000多年前遥远的大唐传来的声音;挥舞《倚天屠龙记》中“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倚天剑,仿佛来到了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从确定内容到选石布局,再到篆刻钤印,刻下属于自己的金石篆刻印章,感受方寸毫厘中的意趣;还有品尝“无鱼不成宴”的荻港陈家菜,以及风味各异的南浔三道茶、甜而不腻的梁弄大糕、“以肉入馅”新市茶糕和香气浓郁的金华火腿,感受非遗美食中的独特地方文化。在嘉宾与传承人的互动交流与技艺体验中,非遗以更为鲜活、生活化的样态走进了大众视野,让观众能够沉浸式走近非遗,感受非遗。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节目中还呈现了余杭滚灯、莫干黄芽制作技艺、鄣吴竹扇制作技艺、平阳漆器制作技艺、龙鳞装技艺、舞方天戟、双宫茧蚕丝被织造技艺等不常出现在荧幕之上的非遗技艺,不断点亮着浙江的非遗地图,全方位展现地方非遗魅力。

古今相映,

在传承间见证创新之举,匠心之诚

透过非遗,我们震撼于传统技艺之精巧,惊叹于先人的智慧,同时也自豪于传统非遗历经千年传承,在新时代闪耀出的点点光辉。在《非遗里的中国》中,非遗不仅记录着历史,更映照着当下与未来。

浙派古琴徐氏第四代传人徐乐奇在古琴古曲《广陵散》中加入中国大鼓、中国戏曲以及电声乐器,在独特的音律演绎中展现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元素的碰撞与融合;大国重器“华龙一号”核岛堆内构件用特种不锈钢,其耐腐蚀性和高强度来自于特殊淬火工艺,而这与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中的淬火工艺一脉相传,这场穿越时空的精彩邂逅也体现了古人的先进智慧;从传统的金石篆刻到现代的火药雕刻,在方寸毫厘中倾注的匠心始终未变,尽显中国世代传承的匠人精神;以水乡生态美景为底色,菜品创新为主角的“荻港十景,将非遗传统与现代文旅紧密结合,让游客在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中感受荻港人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代代相传的鱼桑文化。

非遗赋能时代发展,时代也为非遗传承与创新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中国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得以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并将走向更远的未来。

价值回归,

在故事中体悟家国之情,人生之道

非遗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工艺品的保留与技艺的留存和再应用,更在于文脉的延续与精神的承接。如何讲好非遗故事,让非遗所蕴藏的精神文化深入人心,《非遗里的中国》并未止于对非遗的技艺呈现与创新联动,而是通过深度挖掘非遗技艺背后的细节、开拓美学表达让观众能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体悟到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

浙江的非遗带有着浓厚的本土文化气质和家国情怀。与湖笔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传承人王晓华,以“千万毛中拣一毫”的精细坚持制作湖笔四十年,彰显匠人初心不变、匠心坚守的美好品质,湖笔制作技艺中一丝一缕的精工细作不仅成就了“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美谈,也展现了江南细腻内敛的文化品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以淬火增加剑的硬度,以回火增加剑的韧性,造就了坚韧锋利的龙泉宝剑,彰显侠之大者的风范,让温婉的水乡添了一股江湖气,在火与水的碰撞中诠释刚柔并济的精神;透过一枚小小的印章,我们看到了文人“以印喻志”的意趣风雅,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比金石更为坚硬的家国精神。

同时,古琴秀演《弦韵新曲》、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秀演《剑魂侠影》和湖笔制作技艺秀演《笔落千秋》也以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叙事手法进一步展现了非遗的文化内涵,以中式美学为非遗添色。

节目以非遗为题,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新意的浙江,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每一件非遗都承载着江南的柔情与坚韧,每一项技艺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延续着时代的记忆,可以说,《非遗里的中国》为城市、为国家打造了一本非遗相册,擦亮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让我们共同期待接下来的节目,感受地方非遗之美!

0 阅读:1

影视前哨

简介:追踪影视热点,网罗广电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