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啊,外甥终于摸到你的墓碑了!"60岁的徐长明跪在泉州山林间,颤抖的双手抚过冰凉的碑文。距离江苏1500公里外的山坡上,这一刻的哭声穿透了61年的时光——1964年牺牲的雷达兵江尧年烈士,终于等来了血脉相连的亲人。

千里寻亲震撼现场:
清明时节的泉州奎生山薄雾未散,三个身影凌晨四点就守在山脚。他们怀揣的红布包里,裹着从江苏衣冠冢前挖来的黄土,还带着家乡最烈的白酒。当墓碑上"江尧年"三个字映入眼帘时,亲人们跪倒在地:"这是咱家的酒,您尝尝!"撒土的动作轻得像怕惊醒沉睡的英魂,现场志愿者无不红了眼眶。
跨越时空的家族记忆:
"舅舅当兵时才18岁,值班时敌人站在身后都不能回头啊!"徐长明哽咽着说起母亲珍藏的故事。1964年那封烈士通知书击碎了整个家族——独子牺牲在福建,可遗体究竟葬在何处?这成了三代人的心结。每年清明,江苏老家的衣冠冢前总要多摆一副碗筷,外婆临终前还在念叨:"尧年最爱吃家里的腌菜..."
数字时代续写传奇:
转机出现在去年深秋。泉州志愿者王玉茹在核对烈士资料时,敏锐发现"观云县"应为"灌云县"。一条寻亲视频在江苏老乡群疯传,当晚就炸出关键线索:"这是我二爷爷!"当64岁的堂弟江尧富确认墓碑信息时,家族微信群里哭倒一片。
血脉传承震撼细节:
祭扫现场最催泪的,是那封写在黄纸上的家书:"你守护的刺桐城如今跨海大桥如虹...虽然没有直系后代,但你的精神在我们血脉里活着!"临别时,亲人抓了把墓前土塞进红布:"要带舅舅的英魂回江苏看看。"
时代回响:
这场跨越甲子的重逢,让所有人看到:烈士从未被遗忘!当地干部透露,每年清明都有上百学生来扫墓,烈士墓区今年刚完成修缮。正如志愿者所说:"英雄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更刻在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