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 睢静静 2022年11月10日08:05
关键词:帕特里克·怀特 《镜中瑕疵》
近期,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于近期推出了澳大利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文学自传《镜中瑕疵》。这是一位天才作家诚挚坦率的“自画像”。在这面带有瑕疵的镜子中,他毫无保留地回忆了不断自我探寻、不断创作的一生,文字时而诗意抒情,时而冷漠自省,时而诙谐刻薄。他用自己的方式将澳大利亚和世界描摹、拆解,重新镶嵌在自己心灵的版图之中。
1912年,怀特出生于英国伦敦,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求学。他自幼患有哮喘,性格孤僻,醉心于文学与艺术,一生辗转于澳大利亚和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怀特应征入伍,远赴北非战场。怀特博闻强识、交友广泛,其一生跨越了整个20世纪,可谓一个时代的见证人。他的一生创作颇丰,著有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此外还有剧作8部,以及诗歌、自传及未出版作品多种。怀特在其作品中对人性、民族身份和个人信仰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一切都与其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这本文学自传分为三部——《镜中瑕疵》《旅行》和《往事与随想》,追忆了从出生到漂泊他乡、寻求身份认同的青少年时光,记录了他对写作与艺术的不断思考与探索。战后,他和伴侣曼努雷重回希腊旅行,试图在历史中寻找心灵的归所。
怀特一生拒绝了无数文学奖项,也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即使接受过一些简短的采访,怀特也会密切关注这些报道,亲自写信给编辑,巧妙地纠正每一处错误。对于这样一位将个人生活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的作者,随着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而来的,是媒体和读者更加密切的关注。人们赞扬他的作品,同时也愈加迫切地想认识真实的他。对此,怀特则表示,“要抢在任何一个家伙给我下定论之前”向世间交出答案。
1970年代后半,似乎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牵扯怀特回顾他的人生、讲述真实的自己,他也更多地参与到澳大利亚的剧院、社会、政治生活之中。他开始着手创作晚期的杰作《特莱庞的爱情》,比其他作品更深入怀特的自我。他计划了一系列前往早期作品的故事发生地的旅行,直接或间接地拾起与庞大的怀特家族的联系,在深邃的记忆迷宫中一边探索一边留下标记,似乎就是在为这幅展现他一生的“自画像”收集素材和颜料。
1979年8月,怀特对一位朋友说:“我‘画了’一些涂鸦,算得上是某种自画像的自传。”10月,一份来自家乡的邀请不期而至,也许是亲人们试图修复与怀特疏远而冷淡的血缘联系。显然,这一趟旅行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怀特一直抱有的被家族、家乡排斥的伤感,以及压抑的思乡之情,似乎他自己的心灵版图终于拼上了遗失已久的碎片。
在自传的最后一部分收录了一些怀特晚年的生活随笔,其中既有他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之邀参加晚宴的趣闻,也记录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晚拒不出门接受采访的倔强,以及他对澳大利亚掩藏不住的深刻的爱与忧思。这是一本毫无保留的自白书,就像怀特在最后所写的那样,“想把经历过的一切都呈献给我的读者”。
一个人审视自己的灵魂,就像照镜子。但同时,这面镜子并不是完美无瑕、巨细无遗的。描绘这幅讲述自己漫长一生的自画像,不如说是对着一面有瑕疵的镜子自我审视。是时光,亦或是自我在这面镜子上留下了印记,我们难以定论。此时怀特执笔的手,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更加自信、更加饱含深情。也许,漫长一生中描绘无数动人的故事长卷,就是为了能够在这面带有瑕疵的镜子前与自我和解的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