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打仗,居然被傅作义绕了个圈还输了。
1946年,解放战争刚开打,国共两边都铆足了劲想争个高下。国民党那边人多装备好,共产党这边人少家底薄,但胜在打游击战有经验,指挥员也能打硬仗。比如粟裕七战七捷,刘伯承定陶大胜,都是响当当的战例。但就在大家以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晋察冀军区的聂荣臻却连战连败,尤其是在集宁一战,被傅作义打得灰头土脸,还丢了张家口。这仗怎么就打成了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聂荣臻的判断失误,低估了傅作义的反应能力。
聂荣臻当时的计划是攻打大同,觉得阎锡山的晋军弱,傅作义应该不会管。毕竟大同是阎锡山的地盘,傅作义的兵力也就3万,哪敢轻易出动?而且聂荣臻还认为,就算傅作义想救,也不可能全军压上。结果呢?蒋介石直接把大同划给了傅作义,阎锡山也配合支援,傅作义反而顺理成章成了主力。而聂荣臻的情报系统对傅军的动向完全摸不透,等傅作义兵临城下,他才意识到自己被算计了。这一手,傅作义堪称“甩狙”,打了个措手不及。
2. 集宁战役中,指挥层分兵,犯了大忌。
毛泽东早就说过,解放军的打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但在集宁战役中,我军前线将领却没按这套打法走,特别是前敌指挥张宗逊。他没集中兵力打傅作义的攻城部队,而是分出主力跟敌人的增援部队101师硬拼,结果既没守住集宁,也没能歼灭傅作义的部队。傅作义反而抓住机会,把我军来了个两面夹击。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战术素养掉线”。
3. 晋察冀军区的兵力结构问题,内部“虚胖”。
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军区裁军过猛,野战军从20多万裁到只剩5万,地方部队倒是留了一大堆。结果就是,部队人数看着不少,但真要打硬仗,能派上用场的没几个。傅作义的35军号称“天下第一军”,装备精良、机动性强,我军却缺乏重武器和攻坚能力,战场上处处被牵着鼻子走。说白了,聂荣臻手里能用的牌不够硬,却还想着“以弱胜强”,这不是白给吗?
总结这场败仗既有战略上的误判,也有战术上的失误,更有兵力结构上的问题。聂荣臻本身是个优秀的指挥员,但这一次,他碰上了傅作义这样的“硬骨头”,确实被打得没脾气。不过,历史的风水轮流转,傅作义后来也没能笑到这就是另一段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