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咱好像都觉着,唐朝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那李渊这个名字,在咱心里到底是啥样呢?想回想一下关于他的事儿,脑子却啥都想不起来。
那,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那唐朝的第一位皇帝是谁呢?为啥在历史书里找不到李世民开创唐朝的记录呢?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我们不清楚的秘密。
要搞清楚这些疑问,咱们不妨把先入为主的看法放到一边,再次仔细瞧瞧李渊这个在我们记忆里差不多被遗忘的人。说不定,历史的真实情况就藏在这层被灰尘掩盖的记忆之中呢。
【称帝之初,李渊慎重选才封赏功臣】
公元617年7月,身为隋朝大将的李渊在长安搞了个誓师大会,表明要起兵跟隋朝干仗。那会儿的隋朝啊,那是快不行了,统治根基都快垮了。隋炀帝跑到江都躲灾去了,中原这儿各路军阀打得不可开交,这正是个局势多变、强者争霸的年月。
李渊心里清楚,打仗那可是残酷无情的,起兵那天就该称王称帝。他果断发起攻势,短短4个月,就拿下了长安,把隋恭帝给抓住了,还逼着人家把皇位让了出来。就过了1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反叛的人给杀了。618年正月,李渊顺顺当当地当上了皇帝,把国号定为大唐,在历史上被称作唐高祖。
一个崭新的王朝就此崛起。不过李渊心里清楚,单单拥有皇帝的名号以及表面上的权力,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有坚实的政治根基,才能把统治给稳固住。在当下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基础,便是那些掌握着大量兵马的功臣们给予的支持。
这不,新朝才刚拉开帷幕,李渊就着手给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臣们论功行赏了。这可是稳固政权的关键一招,李渊对此极为谨慎,吩咐手下的史官仔细核对各路大将的战斗成果和功绩,经过反复琢磨,最终挑出了 17 位最为重要的功臣。
李渊心里清楚,光靠嘴上表扬可没法真正收拢人心。他得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得是能让那些功臣们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被认可的奖励才行。最后,经过深思熟虑,李渊决定给这些功臣们颁发“免罪金牌”。
那这免罪金牌到底有啥奇妙作用呢?您听听这名字就知道了,但凡臣子拿着它,就算犯了罪,只要把这牌子一亮,就能免受刑罚,保住性命。不得不说,这免罪金牌既是君主展现宽厚的一种方式,又能让臣子深深体会到君主的恩情,着实是一份难得的好礼。
李渊为彰显礼遇的等级,把17位功臣划成了两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这三人功劳最为卓著,每人能拿到两块免罪金牌;剩下的14人则各自获得一块。这样算下来,李渊总共发放了20块免罪金牌,以此来拉拢这批新朝的核心力量,稳固唐王朝的统治根基。
【免罪金牌的虚与实:刘文静保不住命裴寂遭放逐】
那些拿到免罪金牌的将领们,难道就能毫无顾虑、顺风顺水地过完后半辈子吗?并不是这样——免罪金牌的保命功效其实是相当有限的。
在李渊颁发免罪金牌的次年,即618 年,刘文静遭到同僚的诬告,被李渊下令处死,其全家也被查抄。刘文静手中握着两块免罪金牌,原本是能够让自己逃过一劫的,然而最终却未能发挥作用。
另一位拿到免罪牌的是裴寂,他因为遭到同僚们的积怨,从而失势,被流放到了僻远的静州。裴寂虽说有两块免罪金牌,然而在皇帝不再信任他的时候,这所谓的保命符也就变成了没啥用处的摆设。
您瞧瞧,免罪金牌呐,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对皇帝来讲,无非是用来拉拢人心的临时手段罢了。要是君主对臣子起了疑心或者心生不满,那这像金字塔尖一样不堪一击的“保障”,瞬间就会垮掉,压根儿就救不了臣子的命。
刘文静跟裴寂的悲剧恰恰是很好的例证:免罪金牌的保命功效说到底是依托于君臣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要是君臣关系崩塌了,那免罪金牌瞬间就成了一张没用的废纸。
所以呀,免罪金牌的作用着实不大。它宛如一面镜子,只能让人们暂且瞧到那希望的影子,然而对于改变残酷的现实命运,却是无能为力的。想要在新的朝代稳稳立足,功臣们得有更为坚实的保命基础才行。
【无牌的秦琼,李渊金瓶胜过虚饰】
当李渊对功臣进行封赏的时候,有个实力相当出众的人,然而并没有获得免罪金牌,这人便是秦琼。
秦琼早先在李密与王世充手下当猛将。到了 620 年,经过一番战火洗礼,秦琼眼见王世充内部争斗愈发激烈。最终,秦琼认清了形势,毅然决然地投奔了那时势头强劲、前景光明的李渊。
不过呢,李渊发放免罪金牌那事儿都过去一年多啦。秦琼是新投奔过来的,当然就没赶上这在当时有着深远意义的荣誉喽。可李渊对秦琼那可是相当欣赏,特别看重他的非凡胆量和政治谋略,一心想把这位猛将留下来给自己效力。
为了能把人才留住,李渊特地指派了一名自己信任的使者去见秦琼,还送了对方一只价格高昂的金瓶,同时传达了自己的话:“你不顾及妻儿,远渡重洋来投奔我,而且还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我就算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你当赏赐都愿意,更何况是一些财宝呢!你应该继续努力,争取建立更多的功业。”
李渊言道:“你抛家舍小,远道而来投奔于我,且屡立大功。我就算割自身之肉来奖赏你都甘愿,又怎会在乎那点儿玉帛呢!盼你能够持续发力,再立奇功。”
李渊一番掏心窝子的话,把秦琼感动得不行。就那么一个小小的金瓶,里头却饱含着这般真诚的托付以及让人扛得住事儿的信任。这种实实在在的鼓励,可比啥花里胡哨的免罪金牌强多了,着实打动人。
打这时候开始,秦琼对李渊那是满心敬佩,还特别忠诚,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绝对不能辜负李渊的托付,要给这位明君立下赫赫战功,创立一番功业。而李渊呢,凭借着这番掏心窝子的话,把人才稳稳地留在了自己身旁。
后来的记载表明,李渊对秦琼的信任没错。秦琼也没让人失望,多次立下大功,变成李渊和李世民手下的厉害猛将。正是因为李渊如金瓶般真诚的认可,秦琼才能够放心地全力以赴,最后得以善终。
显然,想留住人并笼络住人才,光凭外在的荣誉是不行的,最为重要的是要给予实打实的鼓励与肯定。李渊给秦琼的金瓶以及作出的承诺,使秦琼下定了为他卖力的决心。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任,可比任何徒有其名的东西和装饰品都要有效得多。
【李世民夺位之后,刻意抹杀李渊功绩】
李渊当皇帝的时候,积极选拔有才能的人,广泛招揽人才,让唐朝的国家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这种好状况没持续多久,他和李世民这对父子最终还是动起了刀兵。公元 620 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里把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给杀了,从而夺得了皇位。
李世民的皇位夺取并非是正当的帝位传承,为了遮掩这一不合法的来源并让自己的皇位显得合理,李世民在当皇帝的期间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抹去李渊的功绩,像修改历史典籍、删掉碑文中的相关内容、降低李渊庙号的祭祀规格等等。
李世民一心想让大家把唐朝开创的功绩都算在他自己头上,从而让人们忘掉李渊这个开国皇帝。为此,李世民竟然把李渊晚年被他拘禁的事,说成是李渊昏庸无能,以此来表明自己夺权是合理的。
在李世民有意进行的历史修正之下,李渊开国的功绩遭到了刻意的抹除。大家的记忆往往是依据史书来构建的,因而历史逐渐遭到篡改,李渊的事迹也长久地被遮掩了起来。
如今,咱们回过头来瞧瞧唐朝的开国历程,就会明白实际情况并非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李渊不该被历史所淡忘,他可是唐朝的开创者,善于选拔贤才、任用能人,有着开创之功,理应再度被历史铭记。
李世民在夺权后确实功绩卓著,然而这并不能掩盖李渊开国的伟大成就。唐朝在建国初期便能拥有强大的国力根基,这恰恰得益于李渊广泛招揽人才、选用贤能的治国策略。这是任何后世撰写史书之人不能且不应抹去的事实。
【免罪金牌不如真心,信任强于虚饰】
瞧着那好似无比荣耀的免罪金牌,最终也没能救下刘文静的命。可没拿到金牌的秦琼呢,倒是凭借着李渊如金瓶般真挚的认可,铸就了自己的一生传奇。
在历史的这一惊人反转中,我们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生之路上,实实在在的信任可比任何华而不实的荣耀强多了。光靠外在的名声、利益和地位,是没办法站稳脚跟的,只有赢得强者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支持,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于臣子而言,若想保全自身及全家性命,就得竭尽全力,凭借切实的行动来获取君主的认同。而对君主来讲,若要收拢人心,就得给予实打实的鼓励与肯定,切不可惜字如金,不舍赞美之言。
李渊身为杰出的开国君主,恰恰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大力招揽贤能之人,并且给予他们真挚的信赖,由此构建起了唐朝坚实的国力基础。与此同时,他在使用免罪金牌等手段时也颇为谨慎,以此进一步强化力量,巩固自己的政权。
【结语】
历史告诉咱,要是能实打实、真心真意地去相信别人,那自己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收获稳固的成果。这一点,不光对皇帝治理国家管用,对咱普通老百姓也有参考价值。咱都得学着去欣赏别人,多给些肯定,可别随随便便就怀疑、猜忌人家。要知道,信任能让大事办成,猜忌呢,只能把前途给毁了。
时代在变,可人心的需求以及历史的教训并未被抹去。李渊的聪慧与仁厚,时至今日依旧闪耀着光芒,着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