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营销也要有度,更不是什么热点都能蹭。 ▲电视剧《漂白》海报。图/微博账号“电视剧漂白”
文 | 韩浩月
电视剧《漂白》自播出以来,先是因涉嫌抄袭被热议,近日又因其营销言论被批“毫无下限”,再度引发争议。
据九派新闻报道,有网友称,《漂白》一剧无论剧情还是营销,都着力展现“四大恶人”的酷炫和狠辣,娱乐化营销犯罪,过度美化反派。剧中饰演女杀人犯宋红玉的演员,因发表“肉联厂F4”“锅铲大片”等言论,被网友声讨“玩这种梗,毫无下限”“有没有底线,受害者家属看到了怎么想”,目前相关内容已删除。
比起涉嫌抄袭,《漂白》相关营销言论引发的批评,更需剧组重视。如果说涉嫌抄袭还需进一步举证且要经过法律认定的话,类似“肉联厂F4”“锅铲大片”的说法,则已将该剧推到一个危险的边缘。这非但无助于营销,反而可能为剧组以及相关机构带来麻烦。
相关方面显然未认识到,这样的言论不仅轻率,更具有伤害性。因为,《漂白》是以真实案件为蓝本改编,受害者背后,多有对应的现实人物,不当言论无疑会对其再次造成伤害,也冒犯了公众情感。
而且,即便《漂白》纯属虚构,作为涉案题材,也应对生命保持有基本尊重,对毫无人性的杀戮理当保持批判和谴责,要守住正义边界,罪恶更不该被娱乐化“漂白”。
近年来,涉案题材频出爆款,原因就在于这类作品敢于表达真实,凸显人性幽微,具有警醒意义,同时也因“好看”使得其“娱乐”价值也高。但无论观众还是主创,都应理解这一“娱乐”属性的例外之处——不能因此走向浅薄与轻浮,更不能认为电视剧是娱乐产品,就可以进行无边界的“二创”。
不合适的言论,在《漂白》热播期就已经产生。比如,将四位反派冠以“国产版汉尼拔”“锅铲姐”“屠夫哥”“低智乐子人”等称号。这些命名,来自个别网友的“恶搞”也好,来自某些营销号的“恶炒”也好,其传播本身就是受限的,这样的“恶趣味”也不会成为舆论主流,往往都会自生自灭。
作为剧组主创,看到这样的传播“热点”,理应意识到风险,而非主动或被动卷入其中。此次争议言论的产生,很可能就在于相关人员错误地认为,社交平台的“热点”就是“大众声音”,随声附和就有助于营销。这其实是误解了“大众”也误解了“声音”。
很多时候,所谓社交平台的“热点”,只是博人眼球或数据扎堆的结果,其只呈现“热点”的临时、短暂样貌。被这样的“热点”影响甚至冲昏头脑,是缺乏判断力,也是缺少媒介素养的表现。
热播剧《漂白》再陷营销危机,其实也提出一个话题:要不要把影视作品的内容与营销分开看待?
营销不当或者舆论指向跑偏,的确会反噬内容本身,但在提醒不当言论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待作品的内容价值,不宜把外围事件与内容核心混为一谈。内容值得肯定的,还是要认可;营销方面失当的,也有必要采取补救措施,以挽回声誉。
当然,对于类型化特征鲜明的影视作品,公众在评价时,也要有客观、理性、包容的态度,要能分辨出哪些是作品的价值导向,哪些是技巧服务于内容的创作手法,更需全面看待一部作品的创作。
唯有包容创作上的多样化尝试和多元化表达,才能鼓励创作者出精品。有了更广泛精品哺育、熏陶出来的公众基础,类似《漂白》的不当营销就会失去围观者,低质量营销的市场也就会萎缩到角落里去。
撰稿 / 韩浩月(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