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挖荠菜这件事,在村里总是能引起不少的讨论。
“挖荠不取根,等于白忙活”,这是村里的老大爷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而那些只掐荠菜叶子的年轻媳妇,总是会被不懂的乡亲善意地调侃一番。
那么,荠菜根到底有什么讲究?
让我们走进田间地头,探一探这其中的奥秘。
田间挖荠菜的技巧和诀窍要说挖荠菜,会挑时机可是头等重要的事。
初春的清晨,雾气未散,地表湿润,这时挖荠菜妙不可言。
王大爷总是习惯在这个时候挎着竹篮出发,手里握着一把特制的小铲。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种小铲总是垂直贴着地面,慢慢地掘下去,大概三寸深。
这种做法可是有讲究的。
荠菜的根部是最珍贵的部分,掘得深才能不伤害根须。
王大爷的秘诀就在于一铲下去,能看到白嫩的根须。
掰断后,汁水能晶莹剔透地溢出来。
这根可是荠主要的营养精华所在,氨基酸的含量比叶子多了五成多,尤其是谷氨酸,与鲜竹笋有得一拼。
荠菜根的独特营养价值其实,这不起眼的荠菜根在古籍中早有记载。
明代的《救荒本草》中就有关于荠菜根的详细说明:“春采其根,甘平无毒,利五脏。
”看来,古人早就把荠菜根当作滋补脾胃的佳品了。
村里人下地干活时,经常会带着保温壶,里面泡着几段洗净的荠菜根。
听说这比喝凉茶还解乏呢。
李技术员做过检测,说这根里含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难怪村里人对它情有独钟。
原来,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总有它的不凡之处。
辨别荠菜与野蔊菜的方法话说回来,荠菜虽然好挖,但万一错把别的杂草当作荠菜,那可得不偿失。
前些天,邻村的张婶就闹了个大笑话,整筐的野蔊菜被当作荠菜带回家,焯水后一股苦味,让全家皱眉。
要避免这样的尴尬,学会辨别真荠菜很重要。
辨别的方法其实不难,村里的小学生在自然课上学会了“三看辨荠法”。
一看叶片,真荠菜的叶片像羽毛,边缘锯齿状;二看植株,荠菜是贴地生长的,形态如同莲花座;三看根茎,真荠菜的根茎呈白玉色,主根带有细小须毛。
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农还教了一招,对着阳光看叶脉。
真荠菜的叶脉是网状分布的,而假荠菜如野蔊菜则是平行脉。
赶上春雨绵绵,还可以观察叶面的水珠挂留情况,真荠菜叶有特有的绒毛,能将水珠凝成滴露,而野蔊菜的叶片则会快速滑落这些水珠。
说到荠菜的吃法,王家阿婆的秘制三鲜饺最是有名。
阿婆包饺子总有个讲究:荠菜根单独切碎用香油煨着,嫩叶焯水后与土猪肉按三七比例拌馅。
饺子出锅后,咬开能看到翡翠般的菜末,混着根须的甜香,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去年镇上的美食节上,这道“地皮鲜”饺子让不少美食博主连吃了两大盘。
年轻人更喜欢新式吃法,村口农家乐开发的荠菜根煎饼成了网红产品。
把洗净的根须切段打成糊,掺上玉米面和土鸡蛋,铁锅烙得两面金黄。
咬一口,外酥里糯,后味回甘,再配上现磨的黄豆浆,成了早春最抢手的早餐搭配。
一些客人甚至专门为这煎饼而来,还报名参加农家乐办的“春食课堂”,体验从采挖到烹制的全过程,收获颇丰。
走过镇上的中药铺,老掌柜正在晾晒今年的头茬荠菜根。
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知道这种野菜的好处,但老掌柜提醒说,要切记“采三留一”,得给野地留些种子。
这让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爷爷教我的规矩:挖野菜用竹片,不用铁器,采过的土要顺手拍实。
这些简单的规矩,或许正是祖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
本文希望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认识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挖荠菜不仅是为了尝鲜,更是为了传承这份与大地的温暖约定。
下次春野出行,不妨带上小铲,体验一把田间挖荠菜的乐趣,同时也为大自然留下一份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