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真是越来越讲究吃,有机蔬菜、绿色食品,都是超市里的抢手货,主打的就是一个不用化肥,没有污染。
可是2022年一位专家的说法却让网上就吵翻了天,说是粪水浇出来的菜不能吃,细菌多,甚至还有寄生虫。
有网友就要问了,那咱们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办法,怎么到了现代就不行了,保不齐是为了普及农药化肥而搞出来的噱头。
一边是产量高、长得快的化肥,一边是臭烘烘、脏兮兮的粪水,这蔬菜种植的“肥料之争”,到底谁胜谁负,用粪水浇出来的菜,真的就不能吃吗?
粪肥千年史早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开始重视农田施肥了,相关的农耕古籍里,详细记载了如何用作物秸秆和人畜粪尿混合堆肥的方法。
在化肥还没发明出来的年代,农民种地就靠这些天然的肥料,几千年来粪肥一直默默地滋养着我们的土地,在老祖宗的智慧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对植物来说最重要的营养,粪肥里都有,而且还不少,不光这些,它还富含各种有机质,简单易得,处理方式也不难,而且还没有化肥的一些硬伤。
化肥用多了,地就容易板结,人都很难用农具开垦,更别说根系,庄稼根本长不好,而粪肥能让土壤变得疏松透气,保水保肥,简直就是“地力永续”的秘诀。
用了它,蔬菜长得壮实,口感也好,味道鲜美,不过很多人一听到“粪水”,就觉得脏,觉得恶心,认为浇了粪水的菜肯定不干净。
有些人甚至还拿出中国科学院专家的说法,说粪水里都是病菌,残留下来跑到菜里,人吃了那还了得,其实这种想法,反而是对专家的一种误读。
植物吸收的是粪水里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后,就变成了蔬菜生长所需的养分。
农民浇粪水也很有讲究,都是浇在根部周围的土壤里,根本不会弄脏菜叶,当然粪肥也不是随便用的。
新鲜的粪水里确实有很多细菌、寄生虫卵,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要是直接用,蔬菜容易生病不说,人吃了也可能闹肚子,这就是专家所说的“不能吃”。
但是人家专家也说了,用粪水浇菜,关键的一步就是“腐熟”,只要经过充分腐熟发酵,这些有害物质就基本被消灭了,用起来当然就安全多了。
粪肥如何腐熟化害前面说了用粪水浇菜的关键在于“腐熟”,其实方法很简单,最常用的就是堆肥和沤肥,堆肥就是把粪便、秸秆、杂草等东西堆在一起,让它们自然发酵分解。
沤肥就是把这些东西放在水里沤,这两种肥料的处理方法,其实原理都差不多,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力量,把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植物能吸收的营养物质。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高温,能有效杀死粪便中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就像给粪肥做了个“高温消毒”一样。
农民朋友们在使用粪水的时候,也会专门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说施用时间,粪肥在蔬菜的生长初期和中期可以使用,但在收获前15天左右就不会再用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用担心“粪水菜”不安全,只要彻底清洗干净,就能去除残留的杂质和微生物。
化肥和粪肥不冲突但比起纠结用哪个,不如想想怎么把它们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达到“1+1>2”的效果。
化肥肥效快,劲儿大,庄稼立马见绿,并且可以专门选择种类,什么样的植物就用什么样的肥,想要什么补什么,对症下药,效果好得很。
尤其是在过去粮食产量低的时候,化肥立了大功,但是化肥也有它的硬伤,长期用化肥,地就容易板结酸化,变得脆弱不堪。
并且化肥的营养成分比较单一,有些蔬菜用化肥浇出来,很可能看着漂亮,吃着却没什么味道。
相比之下粪肥肥效释放慢,但后劲十足,还能改善土壤,让地越种越肥,里面各种营养元素应有尽有,让庄稼吃得饱,长得壮。
不过粪肥肯定也不是完美的,没腐熟的粪肥容易烧根,还可能传播病虫害。
所以说化肥和粪肥并不是“死对头”,在种植蔬菜作物的过程中,二者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不足。
所以说现在提倡科学施肥,不是随便抓一把肥料就往地里撒,先搞清楚地缺什么,这叫“测土施肥”。
测完土,就知道地缺氮还是缺磷,缺钾还是缺微量元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搭配使用化肥和粪肥,该补什么补什么,不多不少刚刚好。
不同的蔬菜,对肥料的需求也不一样,叶菜类的,像白菜、菠菜,长得快,需要氮肥来补充营养。
而果菜类的,像番茄、黄瓜,开花结果需要大量的磷钾肥,这样才能果实饱满,产量高。
就连同一种蔬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幼苗期,根系还比较娇嫩,得用稀释的粪水。
等到了开花结果期,对营养的需求就大了,这时候就得加大肥料的用量,尤其是磷钾肥,得跟上,保证果实发育。
这样一来,既能满足蔬菜的生长需求,又能避免肥料浪费,还能保护我们的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岂不美哉?
结语“粪水浇菜”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使用方法不对。
科学地使用粪肥,不仅能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还能改良土壤,保护环境,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粪水菜”,不必谈“粪”色变。
比起担心粪水,不如多关注一下那些滥用化肥、农药的蔬菜,支持农民使用腐熟的粪肥,其实也是在支持可持续农业发展,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