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周,就有两位名人去世,一个遭遇意外,一个突发疾病

娱史解读 2024-08-30 14:35:12

文|笑发财

“惊喜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巨星陨落,令人惋惜。

演艺圈又一位毛泽东特型演员离开人世。

著名儿童电影导演王君正,也离我们而去。

1

8月26日,一则消息的出现,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中国第一位百万富翁”李晓华称演员王霙去世。

可在大家印象中,王霙老师在2023年9月的时候,还出席活动。

神采奕奕,丝毫不像是被病痛折磨的样子。

怎么会突然离世呢?

紧接着,李晓华的又一条动态,揭开了王霙老师去世的“真相”。

原来,王霙并不是因病去世。

而是在无锡的一家酒店,发生了意外。

王霙在无锡酒店意外摔倒,头部遭到重创。

尽管被第一时间送往了医院,但最后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可对于这样的解释,有些网友却并不买账。

王霙今年66岁,在年龄上来说已经算得上“老年”。

为什么会独自出现在酒店里,并且身边没有家人陪同?

但逝者已逝,无论如何王霙的离去最伤心的,还是亲人。

而他的离去,也是中国影视界的巨大损失。

王霙,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演艺事业的老艺术家。

他的出生,似乎就是为了让观众看一看毛泽东的样子。

影视圈扮演过毛主席的特型演员,不在少数。

但将角色演绎得深入人心的演员,却屈指可数。

除去古月和张克瑶两位老师外,就只剩下王霙。

形神兼备、不怒自威,深入人心。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艺术家,起初走上的,却是一条和表演毫不相关的路。

难以想象,王霙在进入演艺圈之前,竟是一位舞者。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还是一位芭蕾舞者。

那究竟是什么契机,让他开始走上演戏这条路的呢?

王霙出生于浙江杭州,从小就展现了出色的艺术天赋

父母将他送去练习芭蕾舞,在12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省艺术学校舞蹈班。

可在男多女少的舞蹈专业里,王霙总是被格外关注。

而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接触到了越剧表演。

命运总是不经意地出现契机,也就此让人生也发生改变。

王霙对表演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在和父母商量过后,转向了越剧专业。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影视圈发展越来越迅速,不喜欢甘于现状的王霙又生出了新想法。

在时代的碰撞下,传统戏曲渐渐出现落寞之态。

不仅仅是为了挑战自己,更是迫于生计,王霙开始学习话剧表演。

有了越剧表演的经验,他很顺利地考入了中央实验话剧院。

身为话剧院的中流砥柱,王霙也被一些导演看中,开始进入影视圈拍摄。

直到1990年,一个角色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年拍摄电影《开天辟地》,光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就有100多位。

两位导演走遍了全国剧团,就为了能够找到形象气质符合人物的演员。

这时候,他们找到了王霙出演青年毛泽东。

能够成为毛泽东的特型演员,该是何等的殊荣?

毛泽东的额头宽高,为了更加贴合角色,化妆师起初是想要把王霙的头发剃掉。

但只是单纯剃掉的话,就会在头皮留下青色的发根。

于是乎,王霙提出让化妆师把头发一根根拔掉。

而当大家看到他的定妆照时,无不拍手叫好。

据说为了将毛泽东演绎得淋漓尽致。

王霙不仅把古月老师的影视翻看数遍,还阅读了许多毛主席的作品。

他不只是要长得像,更要学习毛泽东的精神内核。

当然,他的这些努力也没有白费

王霙的毛泽东被观众评价为“形神兼备”,取得了无数观众的好评。

也让他从此和毛泽东这一角色,结下不解之缘。

据不完全统计,在王霙的职业生涯中,有超过50部的作品都是在扮演毛泽东。

说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角色都不为过。

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老艺术家,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66岁。

从芭蕾舞者到难以超越的特型演员,王霙老师用自己的一生,把名字留在了中国电影史上。

当人们还没有从王霙老师逝去的消息反应过来的时候。

又一个“噩耗”,向网友们袭来。

2

2024年8月28日,又一位中国影视重大贡献者离开人世。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之一。

中国电影界成绩突出的女导演“王君正”,突发疾病在北京逝世。

许多人对她的名字或许会感到陌生。

但如果提起一部彩色电影,大家就会恍然大悟。

1980年,一部名叫《苗苗》的儿童彩色电影登上大荧幕。

这部片子是许多人少年时候观看的第一部儿童电影。

而他的创作者,就是王君正。

王君正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时,每个导演都通过电影演绎历史的时候,她却已经看到了历史对儿童造成的影响。

正因如此,《苗苗》这部电影应运而生。

这部电影,没有惊人的剧情,没有曲折的故事,更没有花哨的场面。

导演王君正把视角放在了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们身上。

通过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和简单的拍摄技巧,就让观众清楚明白地看到了每个角色的特点和性格。

儿童是最“纯洁”的,但王君正的女儿受时代影响,没有快乐天真的童年。

这是她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尤其是在看到其他孩子,也有同样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一本名为《献出全部的爱》的文学剧本。

真正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

王君正也同样明白,自己身为导演应该要做些什么。

在当时,女导演可谓稀少,别说观众,就连同行都对王君正不看好。

尤其是各种历史片和红色革命片盛行的时候。

但王君正就是要让那些不看好她的人瞧瞧。

事实证明,她果然说到做到。

《苗苗》把镜头落在了“儿童教育”上。

通过不同家庭,教育出了什么样性格的孩子着手,让观众意识到了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最重要的课堂”。

电影中,有一个名叫“许培培”的孩子。

父母为了让孩子有高分,便替孩子写作文,在被发现后仍不知悔改。

身为老师的“苗苗”,严厉地指出这种行为是在害了孩子的一生。

还有“包瑞”,仗着爷爷是军区的司令员。

小小年纪就会“仗势欺人”,连老师都看不起,不好好学习。

不仅如此,苗苗试图向家长反映情况,却遭到了同样的冷眼。

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况。

电影上映后,也引起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反思。

《苗苗》的上映无疑是儿童教育的一次里程碑。

他的意义,已经远不止是一部电影这么简单。

而王君正在那之后更加致力于对儿童的心理教育。

1982年,她自编自导电影《应声阿哥》。

同样将故事主角落户于孩子身上,再次引起观众讨论。

除此之外,王君正导演的思想也同样先进。

如今我们常常呼吁的“girls help girls”,寓意为“女孩拯救女孩”的口号。

王君正导演早在1987年,就将女孩子之间“心心相惜”的感情拍摄了出来。

由著名演员潘虹和丁嘉丽共同主演电影《女人·TAXI·女人》。

讲述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女性,在一辆出租车上发生的故事。

从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后来成为好友知己,反映社会的扭曲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女性的共鸣。

在冥冥之中,为女性独立思想的觉醒,增添了不小的力量。

据说,电影在那之前名叫《鸣笛罚款》,由西影厂另一位女导演拍摄。

但不幸的是,片子没有通过电影局的审核。

在机缘巧合下,王君正接手对剧本大刀阔斧。

电影名字改成《女人·TAXI·女人》有趣味,又增加了神秘感。

女性之间细腻的感情,感动了每一位观看影片的观众。

时至今日,仍被奉为经典,成为影视解说博主的宝藏影片。

王君正曾说:“女人的痛苦和智慧,是成正比的”。

她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更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艺术家。

王君正的作品从来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是因为作品和她的灵魂产生了共鸣。

正因如此,90年代后中国影片开始“商业化”,她也激流勇退。

“对于电影,我很爱它,我会很努力,但不会因此太痛苦”。

2024年8月28日,王君正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家人遵照遗愿,不办追悼会和任何活动。

结语

“生老病死”难逃脱。

只愿逝者安息,活着的人带着那份思念,继续勇敢地走下去。

0 阅读:197

娱史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