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上的20位高僧,看看你认识几个?他们都做了哪些贡献?

小橘子述文化 2024-10-01 23:56:25

从佛教引入到中国已经拥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了,佛教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引入中国后,在中国十分的盛行。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中,也出现了非常多的得道高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得道高僧。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称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可知,他致力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思想。他所译出的经论,在我国佛教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法显

法显是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人,他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我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佛驮跋陀罗

佛驮跋陀罗一生译出佛典共12部113卷,其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但专精禅法。他的传译推动了中国禅学的发展,并为稍后大乘瑜伽学说的东流开了先河。

竺道生

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人。道生曾从鸠摩罗什和僧伽提婆受学,在涅槃上独具慧眼,后世推崇他为涅槃圣。

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俗姓王,名怀海,福州长乐人,唐朝禅宗禅师,为马祖道一门下,承继洪州宗禅法。因居洪州大雄山百丈岩,人称百丈怀海。唐穆宗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

真谛

真谛原籍西天竺优禅尼国,出身婆罗门族。因其卓绝的精神和丰富的译业,而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纪念,是我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师之一。

僧璨

生于北齐时代,原来是一位虔诚信仰佛教的居士。僧璨大师得法之后,又到舒州皖公山安住,弘扬禅宗,曾经往来在太湖司空山地方,著有《信心铭》长达600言之多,一直流传后世。

智顗

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字德安,湖北潜江人。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他的学说,在我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

玄奘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是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我国佛教学界负有崇高声望的大德,而且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翻译家。

慧净

慧净是河北正定人,俗姓房,隋朝国子博士房晖远的侄子,于14岁出家为僧。慧净才华横溢,与各界人士交往时常吟诗对句以抒情怀,后集成《英华集》10卷流传于世,其中有些诗还被收入到了《全唐诗》中。

道宣

唐朝高僧,俗姓钱,浙江长兴人。他是唐代佛教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开创者,佛教史学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撰有《四分律戒本疏》等书数百卷。

弘忍

弘忍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2年),十三岁,剃发为僧。他是东山法门开创者,也被后世尊为禅宗五祖。弘忍发现了传统坐禅之法的弊端,认识到这种方法容易导致法脉断绝,于是他不再强调传统的坐禅修行,而是提倡见性,认为修行最终要看是否能明心见性,这一变革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慧能

我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我国禅宗的主流。

神秀

神秀是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弘忍死后,他在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

义净

义净是唐代时期著名的高僧,据说他晚年不惮苦劳,一生译经56部229卷。他是我国佛教史上继玄奘之后最伟大的翻译家,被誉为是我国西行求法运动的殿军人物。

善无畏

善无畏是中印度摩伽陀国人,于玄宗开元四年到长安,为唐代密宗胎藏界的传入者,与金刚智、不空合称开元三大士。

金刚智

金刚智是南印度人,10岁出家,精通显、密教典,专修密法,因应南天竺国王之请到我国传法,是我国密宗的创始人之一。

鉴真

鉴真是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高峰。

慧寂

慧寂俗姓叶,谥号智通禅师,唐代广东番禺人,禅宗大师,师事沩山灵祐禅师,为沩仰宗的开创者。

菩提达摩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

写到最后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因为其教义非常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因此佛教在中国快速的盛行起来,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得道高僧。佛教中著名的高僧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很多人为佛法的传播、佛教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

9 阅读:806
评论列表
  • 2024-10-14 11:39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盛行,因为前面早就有道家,儒家思想做了铺垫了

  • 2024-11-14 13:27

    禅宗六位祖师,慧可,道信咋不写

小橘子述文化

简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