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水果刀捅进CTO的后颈,创业者的“理想国”彻底崩了2025年3月7日,台北市信义区的一间会议室里,52岁的董事长曾志新用一把水果刀,终结了51岁CTO梁某的生命,也终结了一家估值数十亿的AI公司的未来。

血泊中躺着的,是曾被誉为“救火队长”的技术天才;握着刀的,是曾带领团队从群募起家、跻身全球前三的“创业教父”。
这场悲剧,没有小三争产,没有利益黑幕,只有两个男人对“先发布还是先优化”的执念,以及创业公司里最常见的权力绞杀。
2. 他扛起一座中央山脉,却扛不住老板的“创新焦虑”
时间倒回2022年1月,云云科技(CuboAi)的前CTO突然离职,留下评分暴跌至2.3星的APP、流动率80%的研发团队,以及每月烧钱如流水的服务器。

董事长曾志新亲自挖来梁某——一个以“技术洁癖”闻名的狠人,要求他三个月内不加薪、不带旧部、不抱怨,把烂摊子收拾干净。
梁某做到了。一年后,团队流动率降到15%,服务器成本砍半,APP评分飙到4.5星。他甚至启动“Osprey计划”,准备彻底重构系统,解决历史遗留的技术债。但就在此时,曾志新突然要求:“三个月内必须上线直播功能!”
梁某的反对理由很技术:现有架构撑不住。曾志新的回答很商业:“用户要新鲜感,竞品在抄我们!” 直播功能如期上线,结果服务器三天两头崩溃,用户差评如潮。曾志新却把责任推给技术部,甚至在会议上公开羞辱梁某:“你们这群码农只会写bug!”

3. 一封告别信,戳破了创业公司的“皇帝新衣”
2024年1月,曾志新以“CEO直管研发”为由,把梁某踢出所有管理群。这位CTO的工位上,只剩下一台不能访问代码库的电脑,和一份被取消的Osprey计划书。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梁某在离职前夜发出的那封3000字告别信。信中,他把APP比作“亲手养大的孩子”,痛陈管理层为追求花哨功能牺牲稳定性,导致用户评分再度跌至2星。最扎心的一句是:“创业者需要执行力,但更需要学会倾听。否则,公司不过是老板一个人的独裁剧场。”
这封信在内部群炸开时,曾志新正在准备IPO路演PPT。他连夜命令HR:“让他删掉!否则别想拿到离职证明!”第二天下午的谈判桌上,这位董事长西装笔挺,口袋里却藏着一把水果刀——他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封住技术派的嘴。
4. 网友炸锅:这不是谋杀,是创业圈的“结构性谋杀”
命案曝光后,一条高赞评论道破天机:“这不是两个人的悲剧,是‘商业激进派’和‘技术保守派’的必死局。”
“曾董像极了某些老板:产品烂了怪技术,数据差了骂运营,融不到资哭大环境。”(网友@码农不背锅)“梁工太理想主义了!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就是‘先画饼,再填坑’,等优化完早被竞品碾成渣了。”(前投资人@老陆聊创业)最诛心的是这条:“创业公司里,CTO的终极宿命只有两种——要么背锅离职,要么被老板干掉。”连行业大佬都坐不住了。某硅谷独角兽CEO在推特发文:“如果连技术负责人的命都保不住,我们还有什么脸谈‘科技向善’?”
5. 血案背后的行业真相:快与慢的生死时速
这场悲剧撕开了科技圈最隐秘的伤疤——“快,是创业公司的春药,也是毒药。”
快的好处:抖音靠15秒视频闪电占领市场,拼多多用“砍一刀”裂变碾压淘宝。曾志深谙此道:直播功能上线当天,股价确实涨了12%。快的代价:微博曾因“先上线再优化”三天两头崩溃,淘宝早期用PHP硬扛双十一,最后不得不花天价重构系统。梁某的Osprey计划,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真正的老司机都懂:“该快时别磨叽,该慢时别头铁。” 微信1.0版只能发消息,B站弹幕先给10%用户测试,拼多多边狂奔边填技术坑——这些才是平衡之道6。
6. 写在最后:我们与恶的距离,只差一次情绪失控
梁某的博客里写着:“不把职场情绪带回家。” 但他忘了,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在某个会议室里爆炸。曾志新的LinkedIn签名是:“用AI守护百万宝宝。” 但他挥刀时,连最基本的人性都守护不了。
对于这件真实案例,也就上周的事,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