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中美洲5国之行一共25天,这是在第二个国家--哥斯达黎加的第3天(整个行程的5天),首都圣荷西一日游。这是我们行进示意地图:

昨天参观了圣荷西50公里外的两个著名景点:波阿斯火山和瀑布雨林,走了不少路,今天就在市区游览,而且地接导游说今天很轻松,正好可以休整一下。早上订的9:30出发。
前两天见证了哥斯达黎加的自然绿意,还没有概括哥斯达黎加的基本情况:

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
1、面积与地理:
国土面积约为51,100 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的海南省。地处中美洲,东临加勒比海,西靠太平洋,地形多山,火山众多,气候以热带为主。2、人口与语言:
约 84% 为混血人种(主要是欧洲与美洲原住民混血);非洲裔约7%,多集中在加勒比沿岸;白人约6%;原住民约2.5%,主要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和保护区;总人口约为 520 万人(2023年数据)语言:拉美西班牙语。3、主要特产:
咖啡:世界著名的高品质阿拉比卡咖啡产地;香蕉:为重要出口农产品;凤梨(菠萝):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可可、甘蔗、海鲜、热带水果也较丰富;生态旅游资源亦可视为“特产”之一,如热带雨林、火山、野生动物等。4、国际声誉:
被誉为“中美洲最稳定民主国家”;"中美洲的小瑞士“;长期奉行无军队政策(自1949年废除军队),在国际上树立“和平中立”的形象;社会治安良好;是环保先锋国家,超过98%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生态保护优异,约25%的国土为自然保护区,吸引大量生态旅游者;在联合国、拉美区域合作组织中拥有良好声誉;教育普及率高,医疗体系优良。
(这是在酒店的早餐厅)
今天行程中罗列的景点有:【国家艺术博物馆】、【拉莎芭拿城市公园】、【国家大剧院】、[中国街]等十多个,但很多都是建筑外观或大街车览。实际上就是参观老城区市容市貌。看看首都的样子。
大巴接上我们,首先来到离酒店仅5分钟车程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但当天闭馆不开放。


位于首都圣何塞(San José),就在【拉莎芭拿城市公园】(La Sabana Park)的东侧,原来这个公园是机场,后来因为城市的发展,机场已搬到郊外,艺术馆所在的位置就是原来的航站楼。
无法入内,我们就只能在外面拍了拍照,建筑建于1940年,西班牙殖民复兴风格,很有几分美感。
导游说里面有个亮点:金色大厅(Salón Dorado)原为贵宾休息室,墙面装饰着金色浮雕壁画,讲述了哥斯达黎加从前哥伦布时代到20世纪初的发展历程。

(这是从网上找的金色大厅的一角)
拍照约10分钟后,前往市中心的【国家大剧院】,一路十分顺畅,只拐了两次弯,就上了一条笔直的主马路(Carr Interamericana Sur)。这是该城市东西走向的一条主要街道,也是派美公路(2号高速)通往巴拿马的过境线。
路的两旁满是高大的绿色灌木,枝叶伸展出宽大的绿盖,十分眼显;树的背后是白色的小楼房。时而也有新的高楼;地面很干净,当地的人们骑着车或走着路;空中拉满了各种电线,有些杂乱;天空多云,但不再像前两天那样厚了,有时还露出蓝色天空。




(沿途街景)
一些岔路的转角处,或小广场边,总有一座教堂,或旧或新;16世纪初,西班牙人随哥伦布第四次航行抵达这片中美洲的土地,并逐步展开殖民统治,哥斯达黎加也不例外。与美洲其他地方一样,征服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文化与信仰的重塑。天主教作为西班牙王权的精神武器,华丽而庄严的教堂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导游说每到周六的上午,这段路会被交通管制,不让机动车进来,专供当地人们来游玩、消遣,那时人们可以在公路上滑滑板车,铺垫子搞烧烤,异常热闹。
大约7、8分钟,大巴车缓缓地停在了马路北侧,这里就是【国家大剧院】被誉为“哥斯达黎加最美的建筑”,不仅是艺术殿堂,更是国家文化认同的象征。这里并没有正式的停车场,我们的车整个上午就一直停在这里。
下车后往西走100米,就来到了【国家大剧院】的西门,但今天也不开放,从西门可以进入第一个大厅,再往里就关闭了。我们在此进行简单参观,厅内有一些欧洲文化复兴式风格的雕像,顶上有大型宗教油画。




从网上查了些介绍,才知道这个剧院是因哥斯达黎加的咖啡而生: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位于圣何塞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中央大道与第二大道交汇处,邻近文化广场(Plaza de la Cultura)。建于1891年到1897年之间,落成于1897年10月,象征哥斯达黎加当时以出口咖啡为基础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自信。建造原因19世纪末,哥斯达黎加成为中美洲最稳定和富庶的国家之一。为体现国家文化进步与国际形象,政府决定建造一座国家级剧院,由当时的咖啡税出资(可见咖啡对国家的重要性)。建筑风格与艺术价值整体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由意大利与比利时建筑师合作设计建造。外立面庄重典雅,内部装饰极尽华丽,融合了法国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元素。最著名的是穹顶壁画《咖啡的收获与出口》,由意大利画家 Aleardo Villa 创作,描绘了咖啡从采摘到装船的整个过程,是哥斯达黎加“文化与经济结合”的象征。功能与活动自建成以来,这里一直是哥斯达黎加最重要的表演艺术中心。举办芭蕾、古典音乐会、话剧、传统舞蹈等各类艺术演出;也承办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和官方仪式。博物馆与咖啡厅剧院内设有一个小型博物馆,介绍建筑历史与表演艺术发展;剧院咖啡厅(Café del Teatro)同样历史悠久,是市民与游客休憩的热门场所(这个就在西门,我们进去了,由于时间较早,并没有在这里喝咖啡)。国家艺术馆西门的对正面有一个很小的街心公园,一棵黄色风铃木开的正好,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雕像,是胡安·拉斐尔·莫拉·费尔南德斯,哥斯达黎加第2任总统(1849年至1859年在任)。他领导哥斯达黎加军队在1856年战胜美国雇佣军威廉·沃克(William Walker)入侵的战争,为国家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雕像前往北走约30米,就是另一个较大一点的广场:文化广场;这里十分热闹,很多市民在边上的石凳上坐着。
我们也想找个地方休闲一下,跟导游商量,他说就在文化广场的东北角有一家很老的咖啡馆,叫Spoon,她用手一指,一眼就看见了,边上还有一家星巴克。我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就去了Spoon。


从一楼进门,需从旋转楼梯上到二楼,落地大玻璃窗,视线非常好,窗户外面就是文化广场,很多人在广场上来回走动,一群鸽子一会飞向天空,一会儿又整齐地飞了回来。

文化广场南侧就是我们刚才到过的国家艺术馆,一面国旗在阴沉的天空下飞舞。哥斯达黎加的国旗是非常简洁的五条横线:中央宽红线代:表哥斯达黎加人民为争取自由和独立所付出的鲜血;上下各一条白色代表:国家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两条蓝色则代表:象征天空、大海,以及哥斯达黎加人民对理想、自由和无限未来的希望。


这家咖啡的一份:不是给你一杯,而且一壶,壶虽不大,但续三、四杯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坐在一条长凳上,团友们有的没点咖啡,就点了鲜果汁或大米饮(大米、肉桂、牛奶调制的甜饮)。
边上有几位当地的中年男士,见一下进来这么大一群人,很是新奇,友好而明知故问地说:“你们是中国人?”,我说是的。

我们一共12人,结账时一共:45750.48;数字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吓人?不过这是当地的货币:科朗。1 人民币 ≈ 69 哥斯达黎加科朗,算下来人均约50元人民币,这对哥斯达黎加的物价来说,也算是正常的。
坐在咖啡馆,谁也没有提要早点离开。大家慢慢喝着,一边聊着,我觉得可以起身了才说“咱们走、去下一个地方了吧!”,这时几位团友也应和着:好的,出发!这时刚11:00。

接下来我们要去的是手工艺品市场(Municipal Crafts Market);从沿着咖啡馆东侧向南的一条马路,过两个十字路口就到了。

路上多是些本地人,各自走着,有的坐在路墩上,长得有点像欧洲人,但又明显不是,也肯定不是原著民。他们是梅蒂塞斯人,也就是欧洲人与美洲原住民的混血后代。
美洲的原住民最早的祖先是从亚洲迁徙而来,属于我们今天称之的 蒙古人种(或东亚人种) 的分支。也就是说,我们在哥斯达黎加看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白种人和黄种人的结合后裔。


手工艺品市场并不大,看上去很新,位于社会保障公园的南侧,是一个典型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木雕与面具、纺织品与围巾、陶器与手工碗碟、明信片与画作等应有尽有,当然也少不了各种材质的冰箱贴。
售卖的工作人员都说西班牙语,大多也会说英语,见我们是中国来的,有的店员直接问你:你们不会说任何英语?也不会说任何西班牙语?我心想,估计是以为我们连他说的这句话都听不懂,但这样真的不够礼貌。
也有很热情的店员,耐心地做成了生意,部分团友买了冰箱贴。

冰箱贴买完之后,我们又原路返回,回到了文化广场;这时鸽子还在圆形喷泉水池边,一会儿飞走,一会又飞了回来。
我们沿着广场北侧的中央商业街往西走,两边店铺林立,不时有餐厅、商场、咖啡馆、酒店,也有站在街边弹吉它的人。房子依然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老建筑。这是当地最热闹、最高档的一条街。团里郝老师忘记了带烧水壶的电源线,进一家五金店还真买着了。
沿着中央商业街往西过了4个路口向北一转,约50米的左前方就是国家邮局,是一座法式新古典风格建筑,建于于 1839年,是拉美最早建立的邮政机构之一。

(国家邮政局)
邮政局的对面则是当地的州政府办公楼,非常现代。许多当地人坐在办公楼前的花坛上。


(州政府门前分享饮料的人)
从手工艺品市场出来已将近1小时,圣荷塞城区中心的全貌已基本掌握,是吃午饭的时候了。查了一下地图,离大巴550米。相同的距离我们选择了一条和来时不同的路线。

上大巴后开车约6分钟,中午安排了一家街角的当地餐厅,导游说是一家很老的店了,门口开着一树紫花风铃木。原来计划吃中餐的,我说还是要尝尝当地的饮食。




西班牙风格的白色建筑,许多当地人在里面吃饭。我们点了当地人爱吃的黑豆饭套餐,肉可自行选择,分别有鱼、猪肉、牛肉和鸡排。

中美洲的玉米饼是当地的主食,吃得非常高级,手工制作,薄薄的一层,在火炉上烤出来,盛出来的时候会放到一个篮子里,上面还用很漂亮的花布捂得紧紧的,保持饼的温度;可以用饼包着米饭和蔬菜一起吃。

当地盛产牛油果和香焦,香焦炸了做一门配菜。王老师不吃牛油果,分给了我。

到国外旅行,稍热门一点的地方,总能找到中餐馆,就像圣荷西这座城市,华人非常少,但也有好几家中餐厅。
但吃几顿当地的特色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了解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是接触和观察当地人的绝好机会。

吃完饭算了一下时间,带着大伙儿回酒店午休了一个半小时。
15:30出来,首先来到了酒店门口的【拉莎芭拿城市公园】,离着酒店门口2分钟,就在早上我们去的国家艺术博物馆的西面。

它被称为城市绿肺,原来这里是机场,后来改造成了一座城市公园,我们看到的草坪和其它植被都是人工种植的。


导游带着我们在公园内走了一圈,给我们科普了十多种植物,对我们来说,大多都是第一次见到,但现在也记不住名字了。
还看到几个骑着马巡逻的警察。



上面两张图中像鸟窝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附生植物。很多树上都有。



这张图里的果子很像动物的腰子,但记不起是什么植物了,哪位能告诉我吗?导游说能吃,但是味道不怎么好。

上面这张是瓜拉卡斯树(Calabash tree),上面的果实像炮弹一样,不能食用;跟普通柚子差不多大,皮质光滑。果壳常被制成传统的饮具,装水或发酵饮料。在哥斯达黎加手工艺市场常见由这种果壳制成的雕刻装饰品。有时也被用于民俗宗教仪式或乐器制作(如马拉卡铃)。

(这是芒果)

(黄色风铃木)
公园的东北侧有一个很大的水塘,但现在是淡季,几乎没有水,岸上还长着几簇竹子,几只很小的野鸭在草丛里找吃的。下面是我在网上找的一张有水时的照片。

导语这时讲了一个笑话,说当时中国援建哥斯达黎加国家体育馆(就在公园的西侧),许多中国工人在这里没什么娱乐活动,夜黑风高的时候,就在这里和当地人幽会,没过几年,教育部门发现上幼儿园的新生中,突然多了很多华裔小朋友。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适当对国外进行援助,确实能提高咱们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在中美洲的这几个国家,看到了很多中国造的汽车,我们住的希尔顿酒店的楼下,就有一个中国车展厅,那应该是当地非常高逼格的一个地方,类似当年的北京饭店,我记得那时也有许多欧洲豪华品牌的汽车展出。
看到沼泽地里的小野鸭,台湾导游又讲了一个故事:还是当年的援建工人,来到这里,不习惯这里的饮食,加之这里物资也相当匮乏;当地人又发现:几个中国人在这里悄悄挖笋,还有几个中国人正在打野鸭。我跟她开玩笑说:这个故事你要是讲给台湾来的游客们,他们肯定真信了。
拉莎芭拿城市公园参观约1小时10分钟,再开车10多分钟,来到了上午曾走到过它跟前的【中央市场】这是哥斯达黎加首都最古老、最热闹的传统市场,始建于 1880年,至今依然是当地居民日常采购和游客探索本地风情的热门之地。我们到达时有点晚了,并没有看到多少当地人进来,不过从卖的商品来看,确实是当地人也光顾的地方,有鲜花、水果、蔬菜、调料,也有些工艺品。




让人意外的是,这里也有中国的“生抽王”,下面还特意挂了个西班牙文的广告牌:中国酱汁,用于调味。



这里面还有好几家草药店,有塑料袋装的,也有盒装的;原来他们这里也有草药文化。这里有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始于原住民的传统医学。虽然不是中国的中药体系,但他们拥有非常丰富的本土草药传统,并且至今在日常生活中仍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市场、乡村、老一辈人之间。
市场的名字很大:中央,但其实转一圈最多30分钟。我们很快就转完了,天色渐晚。准备去中国街吃晚饭。离这里也非常近,1.2公里。

我们跟司机商量,让他开车经过了圣荷西的红色区域,就是当地治安最不好的街区,司机还很不解,他说他最不喜欢的就是那里。天还亮着,除了房子更老旧、商铺略显萧条而外,也看不出有什么危险的。

当车来到中国街时,一下就变得高大上起来,街道特别新,一尘不染的感觉,所有的商户标牌都写着中文。还有教中文的学校打的广告(至圣学院),导游说当地的私立学校,都有中文课,学中文在当地非常热。


中国街北入口的东侧高台处有一座很新的天主教堂(Iglesia de la Soledad),我们还走进去坐了一会儿。


中国街是圣荷塞最整洁、最潮流的街区,但是看不到华人的面孔,游人并不多,我们走进几家店铺看了看,里面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当地人。但听说有的老板是中国人。


这是我们用晚餐的地方,导游说老板是中国人,前些年在委内瑞拉开餐厅,由于那边政治动荡,便搬到了哥斯达黎加的圣荷西。
19:00回到了酒店,圣荷西的1天,格外的轻松,明天将要开车3小时,前往阿雷纳火山公园和吊桥热带雨林。非常值得期待。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我会继续分享此次中美洲25日之行后面的游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