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带来的就业挑战,需从政策支持、教育供给侧改革、就业服务优化及多元就业渠道拓展四方面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强化政策支持,稳定就业基本盘: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例如,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延续实施国有企业增人增资政策,支持国企扩大招聘规模。同时,扩大科研助理岗位、基层服务项目等政策性岗位供给,为毕业生提供稳定就业渠道。
二、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才适配度:
推动高等教育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设人才需求数据库,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例如,浙江近三年专业调整率达25%,撤销88个低质错位专业,新增20个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紧密相关的本科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整合动画与摄影专业,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数字媒体艺术新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三、优化就业服务,强化供需对接:
建设区域性、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统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招聘时间,为毕业生预留求职时间。例如,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组织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开展模拟面试、简历诊断等互动教学。同时,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支持校企联合培养重大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四、拓展多元就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
鼓励毕业生到新业态新模式、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支持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落实医学专业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此外,强化创业支持,构建全周期服务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