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是自己,是父母的女儿。
结婚后,就成了"别人家的媳妇",是丈夫的妻子、公婆的儿媳、孩子的妈妈。
唯独,很少再是"爸妈的女儿"了。
这种微妙的身份转变,让很多女性在婚后陷入一种情感割裂。回娘家时,妈妈会说:"你现在是X家的人了,别总往娘家跑。"
过年时,爸爸会问:"今年在婆家过吧?别让人家说闲话。"买东西时,会下意识先考虑婆家,因为"怕被说不懂事"。
婚后,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家,现在成了"娘家";而那个新加入的家庭,也难以有归属感。
于是,结了婚的女人,在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
1、不敢在婆家放松,也不敢在娘家任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女儿出嫁后,就意味着从原生家庭"剥离"。
父母虽然爱女儿,但潜意识里会认为:"她现在有自己的家了。""她应该以婆家为主。""我们不该过多干涉她的婚姻。"
这种观念本意是尊重女儿的独立,但无形中却让女性感到:"我好像没有真正的家了。"
小雅结婚后,每次回娘家,妈妈都会特意多做几个菜,但临走时总会说:"早点回去吧,别让你婆婆等急了。"
有一次,小雅和丈夫吵架,赌气跑回娘家,爸爸却劝她:"夫妻哪有隔夜仇,赶紧回去好好过日子。"
那天晚上,她躲在被子里哭了:"原来,结婚后,连父母都不再是我的退路了。"
在传统观的困境下,已婚女性既不能在婆家完全放松,也不敢在娘家肆意任性。
2、"懂事"的代价
因为害怕父母担心,也因为不想被说"不懂事",很多已婚女性永远会在电话里说"挺好的”婆家的矛盾自己消化。
她们不是没有委屈,只是不想让父母为难,也害怕自己说出来之后,被父母指责太任性。
但这种"懂事",往往让她们更加孤独。
小敏结婚三年,婆婆性格强势,丈夫又习惯回避矛盾,她经常感到压抑。
有一次,她在公司受了委屈,下班后坐在车里哭了半小时,最后还是擦干眼泪,笑着给妈妈打电话:"妈,我最近挺好的,你和爸别担心。"
挂掉电话后,她忽然意识到:"原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在父母面前做真实的自己了。"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请记住,女儿结婚后,她依然需要你的关爱。
当她抱怨一件事时,别急着劝她"忍一忍",先问问:"你受委屈了吗?"
当她回娘家时,别说"怎么又回来了",而是说:"想吃什么?妈给你做。"
婚姻不应是亲情的分割线,结婚,只是多了一个家,而不是失去原来的家。
希望各位父母对已婚女儿多一点关爱,她只是结婚了,她还是和你血脉相连的女儿。
愿所有女性,在婚姻里既能温柔坚韧,也能永远保有做自己的底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