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贵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贵阳网 2025-04-15 09:19:06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贵阳贵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贵阳贵安深耕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打造了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等文旅融合的“贵州样本”,同时,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让红色精神在黔中大地激荡回响。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

深挖红色资源 推动文旅融合

血战湘江、遵义会议、爬雪山、过草地……走进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通过人工智能、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等数字科技,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那段峥嵘岁月。

红飘带位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是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科技体验馆,也是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的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

自2023年10月试运营以来,红飘带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核心载体,通过数字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承。同时,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业态,推进品牌共建、资源共享、线路联动等,充分发挥其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这个文旅融合的“贵州样本”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演出超11600场,观演游客超100万人次,已成贵州红色文旅的新地标、新名片,同时也是经济区的一大核心旅游景点。

为实现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经济区紧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结合主责主业,加强属地政府在景点配套服务、秩序管理上的主动作为和作用发挥,着重做好交通堵点打通、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以优质交通配套、旅游服务,不断提升旅游景点聚人气、引流量、促消费的吸引力。

依托良好的人文、生态以及独特的空港区位优势,经济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辖区内已有多彩贵州城、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红飘带等旅游景点,红色游、康养游等全面提质升级,文旅产业内涵不断丰富、集聚效应初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经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贵州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经济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经济区的优势,持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深化文旅融合,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3年12月16日,贵阳红色文化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举行。

深耕红色沃土 激活振兴能量

“街上村位于花溪区高坡乡北部,是一座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山村,这里历史源远流长,1935年4月中央红军在这里播下革命的火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街上村,村里的红色讲解员周美玲的讲解愈发熟练和自然,为一波又一波党员群众讲解街上村的红色故事的同时,也亲眼见证了街上村乡村振兴的美丽蜕变。

9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街上村,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村里红色资源丰富,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红军标语、红军居住地等红色遗址。

街上村党支部委员张仕荣从小就听长辈讲发生在高坡的红色故事,如今,年事已高的他依然清楚地记得故事情节,每逢有参观者前来,他总会声情并茂地讲起当年的故事。

不扰百姓、访贫问苦、开仓分粮、世代守护红军遗骸……在街上村,这样的红色故事流传深远,高坡红军标语、高坡乡红军居住地、红军牺牲地、拥军坟、六方井等红色遗迹保存完好。

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街上村打造村史馆,详细记录了街上村的村庄历史,特别是红军过高坡的红色文化。1935年4月,中央红军在街上村播下的革命火种,引领着当地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中,让红色成为街上村永不褪色的底色。

2023年6月,红色资源富集的街上村获批成为新一轮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这片红色热土迎来美丽蜕变。

乘着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东风,街上村充分利用红军标语等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走进街上村,游客可以参观高坡红军标语、六方井、红军居住地、拥军坟等红色遗址,还可以在现场聆听讲解员讲解红色故事,感受革命精神。

红色旅游的兴起也带火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村史馆旁的红村超市,专门售卖红米、花溪牛肉粉、蓝莓酒等当地农特产品。红村超市负责人贺志诚是村委委员,他一边整理货物一边介绍,黑毛猪、小茨菇、红米被称为“高坡三宝”,红米富含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以及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受游客青睐,成为红村超市的主打产品。

街上村红色旅游发展,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红米等农特产品销售,让红米产业更具市场前景、产业振兴有望。如今,街上村抓住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机遇,依托红色资源及生态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带动群众闯出致富新路子。

街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伦说,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不仅补齐了基础设施的短板,更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依托红色底蕴 奏响发展乐章

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里完好保存至今的“红军是干人的军队”标语,宛如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过往。

近年来,大木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旅居”产业,先后建设了朱德纪念广场、红色文化展陈馆等红色旅游场所,为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提供了优质平台。同时,该村充分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利用“重走长征路 奋进新时代”现场教学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等优势,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4条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游客的选择。

此外,大木村组建村红色故事宣讲团,发动党员积极参与,为前往该村开展党性教育的党员讲红色故事,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如今,该村已成为人气旺盛的红色旅游打卡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与熏陶。

截至目前,大木村已累计接待各级党员干部4万余名,村党支部与社会各界开展党建联建活动140余次,带动村民创业就业、促收增收,实现良性互动循环。

2011年开始,在返乡创业人员、原村委会主任李政忠的带动下,群众赓续长征精神,合力打造幸福家园。李政忠个人投资1100多万元,建成面积100多亩、库容超过12万立方米的金叶湖;采取个人全部垫资方式,组织村民建设总投资4100万元的大木村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同时开发乡村旅游。

大木村的发展干劲深深打动了上级部门,近年来,在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共同支持下,大木村逐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从原来的省级三类贫困村,“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现代化旅游村寨。

“现在我们村拥有十五六家客栈,每年能够接待几千名避暑客人、接待数万人的研学旅行团队。”大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贵感慨道,如今,大木村已从一个老边贫的村寨,变成可以旅游、度假、休闲的美丽地方。

此外,大木村的红军酒——大木李氏布依酒也在红色文化产业中崭露头角。“1935年,红军从这里路过的时候,来到我家做宣传工作,当时我爷爷奶奶就用自家做的米酒来招待红军,又拿些给伤员疗伤。村民为了纪念红军,就把这个酒取名‘红军酒’。”“大木李氏布依酒蒸馏酿造工艺”第十二代传承人李孝凤说。

如今的红军酒,在传承古老酿造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精心酿制,产量大增,香气浓郁醇厚,口感绵柔爽净,深受游客喜爱。

下一步,大木村将继续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让“红色大木”这张名片更加闪亮,助力乡村经济持续腾飞。

弘扬红色文化 建设红色息烽

息烽县作为贵阳市唯一列入首批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区县,有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乌江峡两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直不断探索和创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好红色文化。”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副馆长黄琴介绍,近年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

近日,该纪念馆原创舞台剧《忠魂曲——待到石榴花开时》的第一章《忠魂曲——待到山花烂漫时》走上贵州省2025年“移风易俗树新风·文艺宣传走基层”惠民演出舞台,26名扮演者身负铁链蹒跚而行,再现了息烽集中营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

这不是该纪念馆的第一次舞台剧尝试。“我们之前也编排过《圆梦半边天》《息烽红色记忆》等舞台剧,希望通过生动的舞台表演,将红色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等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使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和弘扬。”黄琴称。

此外,该纪念馆还不断创新探索不同路径,以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魅力。2024年,该纪念馆斥资1700万余元,开展《烽火不息》展陈提升改造项目,旨在通过软硬件设施的升级,打造一个感染力与吸引力兼具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

“此次提升改造深度融合前沿科技,将AI、DeepSeek等高新技术嵌入展陈体系,引入多媒体互动设备,构建起观众与历史的交互桥梁,打破以往单纯的观展模式,赋予观众参与历史讲述的主动性,能让观众仿若置身于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沉浸式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波澜壮阔。”黄琴说。

据了解,目前该展陈提升项目硬件部分已完成,软件部分还在进一步升级中。硬件升级改造后的《烽火不息》展览已然成为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范本,吸引了众多学校、单位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为息烽红色文化旅游注入全新活力,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关键阵地。

“息烽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通过建立红色文化发展机制专班,打造一批可复制、能推广、有特色的思政课程,聚力文创产品开发,完成息烽集中营沉浸式体验剧本的开发转换和使用等创新方式,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助力红色息烽建设。”黄琴说。

记者 吴宇 杨源 李春明 顾林晗/文 覃伟 杨才江/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