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最近和他爸大吵了一架。
起因不过是小林提议周末一家人去吃西餐,他爸一句“吃那些没营养的东西干嘛,家里饭不好吗?
”让他瞬间火冒三丈:“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这么封建!
”一句话戳中了父亲的敏感点,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争得脸都红了。
事后,小林默默回房间,装作没发生过,但心里憋屈。
其实,这样的场景,你也许并不陌生吧?
家庭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和亲人“没必要客气”,所以在表达意见时常忘记顾虑。
可争执的后果呢?
表面看似“赢”了,但亲情却经常无声地疏远了。
今天,聊聊为什么和亲人较劲有时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每个人成长阶段都不一样。
当我们成年后,有了自己的观念,总觉得父母“不懂新思想”“跟不上变化”,但往往忽视了父母的苦心。
还记得小说《我们仨》里,杨绛曾提到的一件小事吗?
她的父亲不赞成她报社科专业,母亲也认为当老师比较实在。
但杨绛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成功考上了外语专业。
虽说最后证明了她的选择正确,但她也承认,当时的父母是出于对她未来生活的担忧而反对。
想想看,父母经历的年代,与我们完全不同。
他们的观念是经验的累积,是为家庭着想的表达。
打个比方,老一辈人觉得“省钱重要”,消费观念比较保守。
这不是他们“不开化”,而是因为他们经历过的短缺时代,比我们更明白积蓄的重要性。
试着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可能意见的碰撞就不会那么激烈。
而且,耐心听听父母的想法,未必是坏事,将他们的建议与现代思维结合,反倒能找到更好的方向,不是吗?
婚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在一起生活,会有矛盾在所难免。
许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是小摩擦,却争得面红耳赤。
散场后冷静下来想,原来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
小周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他和妻子刚结婚时,为了晚上做饭谁洗碗这种小事,争得不可开交。
他觉得自己工作忙,妻子觉得自己已经忙家务,结果是有好几次,冷战了几乎一整晚。
可是后来,小周一次出差回来,不小心在饭桌上看到妻子的备忘纸条:今天哪菜该便宜点、幼儿园报名得提前……他才意识到,妻子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因为日常压力大。
“重点根本不是干活谁多谁少,而是她觉得没人能分担这些琐事的焦虑。”
由此以后,他们达成了一个默契:每当情绪上头时,先闭嘴半小时,思考对方为什么这么说。
结果,很多时候只要认真沟通,都能找到平衡点。
夫妻之间,不是真的想争输赢,而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被看见,感受被认可。
总是争较劲,只会让感情疲惫。
学会倾听、互相体谅,才能让两个人越来越近。
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和子女的期待往往容易“不对齐”。
就像老张家,父母辛苦供孩子读书,总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步来,总觉得“我是为了你好”。
可是,孩子们又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常常会让父母觉得“不懂事”“叛逆”。
有一位博主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她小时候被母亲逼着学钢琴,但其实她并不喜欢,只是害怕母亲生气才硬着头皮练。
练得心累,但母女关系也因此越发疏远。
直到有一天,她母亲终于妥协了,说:“那你去做喜欢的事试试吧。
”博主如释重负,选择了学习设计。
毕业后,她凭着自己的热爱和努力,逐渐在行业里闯出了名堂。
现在,她还感慨说:“如果不是妈妈后来学会放手,我可能已经对生活没什么兴趣了。”
孩子有时反抗,并不是故意跟父母对着干。
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还在形成阶段,内心渴望更多自我探索。
其实,作为父母,不需要为孩子规划好每一步,不妨多陪着他们,适时提供建议,时刻关注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我们认为“对的路”。
这样,孩子会走得更稳,也更满足。
为什么说我们要少跟家人较劲?
答案其实并不深奥——家人之间不是对手,而是同一战壕的盟友。
和父母的观念碰撞,可以是双方学习理解的契机;和伴侣的分歧,可能是另一种表达关爱的方式;和孩子的矛盾,也许是一次培养信任的机会。
家庭的意义,本来就是彼此支持、共同面对问题,而非互相斗争把亲人推开。
试着把争执当成一种讨论,而不是较量。
当亲人出现与你不同的意见时,先慢下来,听听他们背后的用意。
这样的态度,不仅让彼此减少了摩擦,更让你在亲情的道路上,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温暖。
家庭,其实是一种最单纯却最难得的关系。
朋友可以选择,家人却是不可替代。
很难想象,当时间过去,如果我们回头发现那些本应温暖的关系,因为年轻时的“互不相让”出现了裂痕,该会多么遗憾。
就像有人说过的:“多数争执是为了证明自己对,但家人需要的不是对错,是和气。
”学会理解、换位思考,放下较劲,我们才能在爱与关怀中,拥有一个真正美满的家。
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带着一份珍惜,去对待身边的亲人,收藏住那些最珍贵的亲情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