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曾是农民起义史上最大的力量,而今天又有谁记得曾经那最光辉的努力?
洪秀全,杨秀清,他们虽走上了高耸的历史舞台,却也终落得身首异处——不免也有一些造化弄人。那声势浩大如沧海之一朝,一夕之间就消散成泡影,算不得儿女情长的挽歌一首?
未竟的时代使命,未竟的伟大梦想,又岂以一句失误便可定夺得失?我们又如何能看轻这些为理想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先贤?也许他们的春秋大梦历经磨难之后最终成空,但曾几何时辉煌过须眉的风采又确确实实地在一代人心中留下过不灭的烙印,又岂是愚昧能消其真迹?
天地之间,谁人不晓得那有过“共同耕种、共同生活”的称号,号为太平?那正是太平天国的基本主张,提倡男女老少平等、财产共享、劳动共同。这思想当年在社会底层广泛流传,深得群众拥戴。太平天国作为农民起义的旗帜,其崛起过程中也聚集了大批追随者,声势一时无两。
然则太平天国为何兴盛后又迅速走向失败?其道路历程中又有怎样跌宕起伏?我们不得不深思,从中汲取教训。
谁能想到在这一片群山深处的农家,住着当年那个轰轰烈烈的天下英雄?洪秀全出生在一个小小的农户,从小就很聪明好学,父兄都期盼他能有所出息。那时的农村贫穷,要想考取功名提高身份几乎是不可能,但洪秀全仍不肯放弃这梦想。
他兢兢业业地准备科举,先后参加了多次乡试,几番高中,终究功败垂成。考科举不成后他只得继续做农活,可他心中依旧怀揣梦想,渴望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公平国度。
洪秀全从小对现实很不满,他发现社会上的不平等太多太多。富人可以任意欺压穷人,穷人却没有任何话语权和反抗的余地。再加上科举制度的束缚,底层百姓根本无法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让洪秀全对封建社会充满怨恨,梦想着能改变这一切。
后来洪秀全创办了拜上帝教,教义主张男女平等、生活共享。这教义深得农民欢心,短短几年时间教众迅速扩大,竟聚拢数以万计的教徒。洪秀全看在眼里,心中一动,开始酝酿起义的计划。他意识到,要打破封建桎梏,武装斗争似乎是唯一出路。
这时的洪秀全已不是从前单纯追求科举的书生,他心中背负着改天换地的重任,成为带领群众翻身的领路人。而太平天国的辉煌与失败,也从此与这位农家子弟紧紧连在一起。
1850年,洪秀全在家乡广西金田村举起反旗,正式宣告起义。消息一出,附近村镇的群众纷纷前来会合壮大队伍。洪秀全用心布道,人们对其教义深信不疑,都整装待发准备推翻统治。清廷闻讯大惊,立刻调兵镇压,此后数年太平军虽屡战屡捷但仍吃尽苦头。
起义伊始,太平天国军势弱小,武器装备都不如正规清军。但洪秀全凭借高超的口才和感召力,以及自己独树一帜的思想,很快就吸引了众多农民加入。这些农民起初手无寸铁,但他们个个壮实有力,更渴望一个光明的明天。在洪秀全的感化下,这些农民变成了一支勇猛的战斗队伍,誓要推翻压迫。
清廷派出重兵围剿,太平天国军屡战屡胜,但也饱受磨难。他们常常在山林间辗转隐匿,有时要靠觅食维生。广西的酷暑和严寒都难挡住他们的步伐,队伍越滚越大,人心也越发凝聚。起义军中的将士们深受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的感召,纷纷发誓追随到底。
1852年春,太平军终于突围出关,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北伐。此后数年间,他们所向披靡,解放城池无数。一路高呼口号,宣扬太平天国的主张,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太平军的威名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长江下游重镇江宁城。江宁易手的消息震惊全国,清廷方寸大乱,此役太平军声威大震。太平军攻克江宁的战役异常艰苦,死伤惨重,方得城池。但这场胜利对他们的鼓舞作用巨大。
洪秀全随即入主江宁城,将其更名“天京”,意为天国的京城,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国的统治。天京原本就是区域枢纽,太平天国取得此地控制,势力一下子扩大到长江中下游。短短几年间,太平天国的统治范围几乎覆盖两广及沿海多省,号召力和凝聚力达到顶峰。
在太平天国治下,天京的百姓欢欣鼓舞,坊市繁荣,人们的生活幸福快乐。太平天国的政策打破了传统权力结构,真正实现了平等互助的理想社会。百姓们也为之倾心,积极投身建设这个崭新的国家。
天京的成功治理向世人昭示太平天国的思想是可行的,这更坚定和壮大了人们的信念。那时的太平天国正处在最鼎盛的时期,已成为清朝面临的最大威胁。从起事到盛世,历时不过数年,洪秀全等人的壮举可见一斑。
太平天国的迅猛崛起震惊四方,各地响应者甚众。这股趋势一时间似乎不可阻挡。当时身处高峰的太平天国诸人也相信大业可成,天下将重归太平。正是这时,无形的命运之手却在幕后悄然作祟。
然而,就在此时,太平天国的核心层面却出现了严重分歧。大元帅杨秀清与天王洪秀全产生了矛盾,关系十分紧张。杨秀清率军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个性刚烈,不甘人下,渐渐产生私心。洪秀全则有皇帝劣态,行事专断。两人渐行渐远,分歧日益扩大。
1856年9月,双方终于爆发公开对抗,洪秀全下令诛杀杨秀清。这一事件无疑是个转折点。杨秀清在军中甚得人心,此举立刻激起强烈反弹。太平天国高层随即产生内讧,原本凝聚的队伍出现裂痕。此后洪秀全又接连清洗异己,太平天国群龙无首,元气大伤。
清廷如狼似虎,趁机大举进攻。没有杨秀清统军,太平天国屡战屡败。1864年,清军围攻破天京,太平天国从此一蹶不振。主力部队四分五裂,领导人物不是战死就是内斗身亡。1865年,洪秀全在追兵紧逼下自尽,标志太平天国正式灭亡。
那曾一度如日中天的辉煌盛世,转瞬成泡影,实在令人唏嘘。太平天国从巅峰到毁灭仅仅8至10年时间,其突变速度之快,亦是历史罕见。正当鼎盛之时,朝中两权相争,加上清廷暗箭,这无疑是其急转直下的致命原因。
若非当年内讧作祟,或许太平天国能为后人续写不一样的历史。这段往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团结至关重要,内部矛盾一旦激化便难以为继。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印证了这一点。
尽管最终没有完成历史使命,但太平天国的影响却远远未绝。它开创的思想观念在百姓心中扎下根,为日后革命播下火种。太平天国虽然走向失败,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历史并不总是成功者写就,太平天国的兴衰成败,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苦痛与觉醒。洪秀全等人虽然最后难逃失败的命运,但他们所做的努力和奋斗,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时至今日,我们回望太平,不只是缅怀一段风云变幻,而是寻思着那些仍在继续、仍在燃烧的理想。太平天国未竟的使命,似乎已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血,任重而道远,终须把这历史接力棒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