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杭州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根据杭州市老龄办发布的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3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5.13%。
日前,2024年中日韩终身教育杭州论坛暨第七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研讨会,在杭州市钱塘区进行。社区共学养老由杭州率先在全国进行试点,其经验做法也获得了全国关注,今年更是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退休后把爱好捡起来
带动更多人一起老有所乐
论坛上,记者遇到了64岁的李近昌,虽然退休多年,但老李依旧神采奕奕。“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音乐,但以前要干企业没时间,现在退休了,终于可以把爱好捡起来了。”李近昌现在在临平一家小区物业兼职,“但我申请只上夜班,白天我得‘搞’音乐。”
别看老李不是科班出身,但声乐、二胡、戏曲样样精通,还自学了不少乐理知识。早年在公园里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练声乐,收获了一批“粉丝”。小有名气的他被邀请来临平东湖街道老年学校担任老师。
李近昌正在给学员们排练
现在的老李比当年做企业还忙碌,他给记者看了一张排课表:每周二、周三、周五会在东湖街道老年学校任教,分别教授声乐、二胡、合唱。周一和周四,则到小林社区和上环桥社区去任教。学员都是街道里的退休老人,大家有兴趣可以免费来学,现在已经发展到150多人。
学员中的骨干,还可以入选银龄艺术团,老李担任团长。“我们就是一个学共体,成员中不少是零基础,但都很好学,有不懂的就请教老成员。”老李笑言,银龄艺术团组建后,积极参加区里以及社区组织的各类歌唱比赛,还被授予临平区“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称号。“社团里的成员不少都是刚退休的,过去整天待在家里没有事做,情绪也变得低落。现在有了艺术团,大家一下子有了精神寄托,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东湖街道老年学校被评为杭州市优质共学养老基地,银龄艺术团功不可没。
“学共体”也是一种社交
结识更多朋友让生活更出彩
钱塘区滟澜社区成立于2013年,是一个新型城市化社区,有约20%为60岁以上老年人。
“我们这里不少老人,他们是 ‘老漂族’,为了给子女带孩子,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圈,来到城市里生活。人生地不熟的他们有很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滟澜社区党委书记孙丽说。
怎么让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滟澜社区给出自己的方案:让老年人“恢复社交”,而共同学习就成了最佳载体。
2018年全国首个社区共学养老实践基地落地滟澜社区,首期开设了舞蹈、合唱及书法课程。“课程一开,报名的老人非常踊跃,一个科目的报名数就突破百人。”孙丽介绍,学员是零基础没关系,老师可以手把手教,而一些有基础的学员可以加入“帮帮团”,这样的“学共体”授课模式,获得了学员们的高度认可。慢慢的,社区的学共体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书画社、手工社、太极队等学共体10余个。
滟澜社区的老年学员们正在进行书法创作
“在这里,老年人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孙丽举了一个例子,在书画社有一位来自广西的蒙阿姨,来到杭州后生活不太习惯,但她加入学共体后,里面还结识了几位好朋友,他们不仅一起学习,还会生活上相互关爱,一起出去逛街。久而久之,蒙阿姨都不舍得回老家了,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社区学习之星。“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维持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共学养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
贴合老年人需求让社区真正“活起来”
2022年,杭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共学养老工程”。而如今北京、武汉、河北唐县等地,也纷纷把“共学养老”纳入当地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计划之中。
“社区共学养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探索,这让杭州学习生活促进会副会长兼社区共学养老专委会理事长汪国新感到很振奋。
当前,在成人教育中,老年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很多时候老年人的负面情绪来源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传统的老年教育只能通过老年大学完成,专业教师少、教学场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老年教育的发展。”汪国新说。
“社区共学养老的理念,脱胎于社区学习共同体实践。”汪国新介绍,社区学共体有一大特点,学员本身就是最大的教育资源,他们志同道合,相互间资源互通。同时,通过核心学员的“传帮带”,还可以“分裂”出更多新的学共体,从而让更多学员获益,加强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让社区真正“活起来”。“这种模式,具有投入小、易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该模式,推进中国养老事业发展和老年教育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杭州在共学养老的探索上进度很快。全市有约6800个老年“学共体”,22万老年人参与其中,人均学习时间达到每个月17小时。过去两年,杭州市评选出了70个共学养老优质基地。“相信通过老年教育品牌项目建设和共学养老优质基地建设,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最终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汪国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