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森:《去有风的地方》倡导了一种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文旅头条新闻 2024-05-24 09:48:22

5月13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影视专家、学者以剧话产业,解密中国温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标杆的流量密码,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影视文艺作品盘活资源经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研讨会上,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电视高级编辑李跃森表示,《去有风的地方》真正实现了影视剧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是影视产业与文旅产业良性互动的升级版。

李跃森认为,《去有风的地方》之所以吸引游客,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剧破掉了我们关于大理的刻板印象,带来了更生动更鲜活的东西,是一部带有示范性的作品。以前很多表现文旅的作品,大部分都停留在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简单的呈现上,但是这部作品真正实现了影视剧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是影视产业与文旅产业良性互动的升级版。李跃森说:“这部剧形成一种现象,所以在播出一年之后,大家还在谈论它,还在关注它。因为它不仅好看,而且耐看,禁得起咀嚼。”

李跃森谈到,这部剧给我们未来的创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是作品的艺术感召力来源于“独特的精神气质”,《去有风的地方》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是它随处可见的清新和纯真。它没有刻意去制造矛盾,而是描写偶然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所表现的是那种不经意的美好,这种偶然性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逸韵,让生活平凡的细节变得动人。许红豆骑在马上,谢之遥用树枝挑着那只鞋——这样的场景可以成为不断回忆的瞬间。整部剧由这样一些动人的瞬间组成,它的魅力来自于这种生活的自然状态。

在海边,一个有风吹过的地方,晚霞和落日的见证下,有一个人认真地喜欢你,很多观众去洱海、去大理古城打卡,或多或少都想体验这样一种浪漫,不一定遇到爱情,但是一定会有所收获。李跃森提到,很多作品出来之后,主动去对标《去有风的地方》,但故事可以模仿,格调却不是那个《去有风的地方》的格调。

其次,这部作品的艺术感召力来自现实主义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只有跟时代风尚相结合,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这部剧的现实主义就是具有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可以是厚重的,也可以是清新自然的,这部剧用许红豆的眼睛发现了云苗村,这里的人们独有的美感,提供一种沉浸式体验。它的底层结构,其实是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的关系,但是它没有把这个地方写成世外桃源,而是写出了这里所具有的烟火气,以及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冲突,它不回避生活当中的矛盾。有风小院里,每个人都有苦恼,作品展示了以许红豆为代表的这些人,如何重新认识生活,用一种新的方式介入生活,这个情节非常重要,这个戏超出其他剧的地方,就在这里,这个情节给这部剧带来非常强烈的现实感。

李跃森认为,生活在大城市的无数的“许红豆”,都有一种漂泊感,因为人们要克服这种内心的漂泊感,就像许红豆回到云苗村、回归爱情,其实是让自己扎下根来,这也是这部剧所展示的,人们在剧里找到了生活的根。

另外,《去有风的地方》的艺术感召力,还来自它所倡导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生活在别处,但是这里它就是别处。”在李跃森看来,这部剧之所以能够跟大众产生共情,就是因为它写的是大众够得到的生活,许红豆在大理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许红豆可以,每个人都可以。

大理云苗村、有风小院,成为人与环境、人与自己和解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时时刻刻感受风吹过脸颊的那种清爽,以及灿烂的阳光、健康的食物、慢节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里人与人之间真诚、透亮的关系,是“表里一致”的,是真正能给人带来治愈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剧里也展示了人生智慧:不管风吹浪打,阿奶总要按时出摊,天塌下来也得吃饭。

李跃森总结到,风是剧里贯穿始终的一个意象,是时代的“风”,具有象征性。风塑造了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风也代表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剧里的风给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连接方式;剧里的风也是有温度的,它传递感情,也连接心灵,人们来这里寻求心灵的短暂解脱,也在这里找到了重新开始的勇气。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倡导了一种有温度的价值观,倡导了一种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记者 杨振 整理

文旅头条 图

部分图片来源剧照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李元

终审 张敏

0 阅读:38
文旅头条新闻

文旅头条新闻

一手掌握文旅大事,全新全艺为文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