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汲清先生
多旋回构造是由黄汲清教授提出的大地构造学说,该学说通过历史分析方法研究地槽演化过程。
其核心观点在于,地槽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周期性的变化,包括前期旋回、主旋回和后期旋回。伴随着地槽的多旋回发展,还会出现相应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褶皱带、深断裂以及成矿作用。例如,祁连地槽就经历了四次造山运动才最终回到稳定的地质状态。
多旋回构造学说也涉及对中国地槽系的分类,将其划分为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这三个构造域之间由特定的重力梯度带分隔,如银川-六盘山-龙门山-康滇重力梯度带和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北秦岭-北淮阳重力梯度带。
从时间上来看,中朝旋回导致中朝准地台的形成,而扬子旋回则形成了扬子和塔里木准地台,并将它们与中朝准地台相连,共同构成了古中国地台。兴凯旋回时期,古中国地台开始分解,新的地槽随之出现。古生代是古亚洲构造域的主要发育期,其中加里东运动属于早期旋回,海西运动则是主旋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则分别在中-新生代和中生代形成,它们的发展历程中包含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个运动。这些不同构造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合,对于理解中国大地构造的历史演变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造成多旋回造山运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