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写道:人生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是一句非常简单的但却是很拗口的一句话——活着本身是什么?就是能够呼吸,能够运动,能够说笑,能够创造一些价值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其实活着衍生出来的痛苦都属于身外之物了。
人两手空空的来,走的时候依旧撒手人寰。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你就会明白,人生的路每一步都是安排好的,我们都是早已按照自己给自己书写好的剧本在彩排着自己的人生,只可惜,人生没有彩排,无法重来。所以,正视生命,认真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活着》中的徐福贵,一个败家的少爷成了普通的老百姓后,家人接二连三的死去了。暮年的他苟且的活着,养着一头和他同名字的老牛。有人说看余华的这本《活着》不明所以,说那个徐福贵简直就是一个遭人讨厌的老头,苟且偷生,还不如死掉算了。
这位读者在跟我交流她的思想的时候,她滔滔不绝的讲了半个小时,言辞里都是对此书的不解和对主人公的不满,以及感受不到此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她五十多岁了,退休了。生命完成了大半,依旧任性且骄傲的质疑着他人的一切。这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她的认知决定了她的言辞和行为。
能说什么呢,其实她的观点也是没有错误的。从她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的话,这样的认识没有错误,确实就是一个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头在苟且的度日。可难道这不就是活着的意义么。
活着本身貌似没有概念,一个人睁开眼的一天就开始了你追我赶的生活。在北京的地铁上你会被挤到悬空,会被窒息,可你依旧步履匆匆的去追地铁,去赶末班车,去加班加点的做工作,去塞饭,去和同事竞争,去显露头角。
突然想到季羡林说的那句:大部分人都是来凑数的。单纯看这句话,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同,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主要还是看我们站在哪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人的生命的走向如同天气一样,忽冷忽热,忽而狂风大作,忽而细雨霏霏,谁的人生也不是四平八稳的。即便是真的来凑数的又能怎样呢?毕竟我们是有思想有认知的个体,你的快乐和欣喜都是能够让自己快乐,并且能够感染他人的。
活着本身的意义其实并不大,健康就好,身心健康这是活着的基础和根本。但这个基础和根本却需要我们用一生来努力。想想这个问题吧,你的身心健康么,恐怕大多数人都不健康,所以也就会明白,我们存在的价值也不大,因为还没有搞懂价值的时候有可能我们就被天上掉下的一堆鸟屎淹没了。
只有我们搞懂自己,弄明白自己是个什么物种,适合在何种环境下生活,适合做什么工作,适合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的时候才会知道活着的快乐和意义。
活着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更不是为了让你的思想发扬光大,其实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为了今天和明天的饭菜,吃什么才健康;为了让自己心情愉悦,于是让自己去运动释放多巴胺;为了多活几年,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想方设法,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