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新时代,当今社会的教育方式与二十世纪之前有很大的区别。但不管怎么变,有些核心的东西是恒久不变的。
约翰·洛克是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启蒙思想家和俗称“自由主义”之父。
他曾说过:“我想我会说在我们所遇到的人之中,其中有九成的人的好坏或是能力高低,都是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
洛克曾担任家庭教师十多年,这个身份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其中一本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被列为世界五大教育名著之一。
该书原是他和爱德华•葛拉克先生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后整理集结出版。虽为17世纪的作品,但其中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这里分享书中的两个管教孩子的方法。
1、及早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
我们外出活动时,经常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也许是想要的东西没有获得满足,也许是太调皮被父母训斥。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不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放任自己的情绪崩溃;另一方面则是父母的威信不够,无法制约孩子。
自制的习惯,是未来修炼各种能力、获取幸福的真正基础。把这个根基打好,对孩子上学读书、成家立业、与人交往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大大减轻家长教育的压力。
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应该越早越好。
洛克认为婴儿时期所受到的各种印象,对一个人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在《教育漫话》中谈到:“在子女记事之前,父母如果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子女的意志变得顺从平和,那就可以让这些品质习惯成自然,成为一种天性,而不会引起子女的反抗和怨恨。”
孩子越小,自我的思想就越薄弱。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父母应该坚定地让孩子改正,表现出父母的权威性。孩子越小,坏习惯越容易纠正。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还会受到外界影响,又出现一些新毛病。但是基于父母的权威,这时的孩子并不会太任性,比较明白事理,对父母的教导也会放在心上,不容易搞歪门邪道。孩子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制,懂得自我约束。
当然,父母的权威并不是要一味的约束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做错的事情、不好的习惯必须改正,过度的约束只会让孩子感到不适。
2、对孩子奖惩的方式应当持有正确的观点。
《教育漫话》中教育的观点并不支持“鞭挞”的惩罚方式。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听话,在家长的棍棒之下,或者老师的各种惩罚之下(如罚站、当众处罚等),那一刻可能会屈服。可是当“鞭挞”不在,缺乏约束的时候,同样的行为依然会不断发生。
我家里有好几位小朋友,他们不仅爱看动画片,还爱看广告、电视剧,几岁的孩子,就连爷爷爱看的抗日剧、新闻播报,也看得津津有味。
吃饭的时候,电视机依然开着,小朋友坐在饭桌上,手里拿着碗筷,眼睛却盯着电视,所以一顿饭下来,孩子的父母呵斥一声,孩子才会吃一两口饭,然后又继续之前的状态,周而复始。
有时候孩子吃顿饭,要花一两个小时。哪怕父母拿起小棍子怒斥,孩子眼泪汪汪吃完一顿饭,孩子下一次依然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曾有一小段时间,吃饭时把电视机关了,孩子吃饭的速度总算有所改善。可惜,家里的长辈和孩子的父母并没有把该有的原则坚持到底。很明显,孩子吃饭看电视的坏习惯又死灰复燃。
孩子对父母老师的权威总是畏惧的,特别是那根棍棒。只是权威不应该用在惩罚上,惩罚使人畏惧,使人屈服,甚至使人感到屈辱,这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让人精神颓丧,甚至养成拘谨、怯懦甚至阳奉阴违的心态。
如果说惩罚属于痛苦,那么奖励则代表了快乐,任何人都喜欢。对于孩子来说,奖励是一种鼓励,一种荣誉,用不好也可能转化为强烈的物欲,成为一种甜蜜的毒药。
洛克在文中说:“善有奖励,恶有惩罚,是理性动物的唯一行为动机,它们就像是马匹的鞭策和缰绳,是人类去工作、去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因此用在孩子身上也是合适的。”
但是如何让孩子在奖励中热爱荣誉,在惩罚中理解羞愧,并在他们的心灵起到激励的作用,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这也是一个世界难题,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情况不一样,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因事制宜,则要考验每一位父母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