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普遍情况:有孩子的地方,孩子手机、ipad不离身,如影随形。
很多父母虽然反对孩子沉迷玩电子游戏,但潜意识中却有另一个声音:
这个时代,哪有不玩游戏的孩子?电子产品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泥巴、玩木偶一样正常,是现代孩子的“童年玩具”。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一点都不会玩“电子产品”,反而担心:ta会不会跟不上时代发展?
果真如此吗?真相令人吃惊!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早在2010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就告诉记者尼克·毕尔顿:他和妻子限制自己的孩子在家使用科技产品(那时候,苹果平板电脑刚发布不久,在全球掀起抢购热潮 )。
并且,不止乔布斯,包括硅谷的绝大多数高管,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接近科技产品这件事所保持的态度,要么禁止,要么严格限制。
这是我在国庆长假读完《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这本书的发现,结果令人惊讶。
放眼观望,电子科技产品已然成为每个孩子的标配,我们不断追逐电子新品,创造电子产品的科技巨人,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去触碰?这个结果是不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难道,他们知道一些大众不知道的东西?
同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希米·康也对这个现象感到好奇,她从脑科学角度出发,其研究结果颠覆真相:科技的反噬力,正在摧毁孩子的大脑和行为!
01
真相:你用的免费程序,正在利用你!
当孩子对着电子屏幕,指尖灵动,眉飞色舞,你会神奇地发现:他们不知从哪儿,又找到了一款免费的应用程序。
是的,消遣也好,学习也罢,无数应用程序以“免费”为幌子,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碍着“免费”的情面,抱着“宽容”的态度,大多数家长会适当放手给孩子玩一玩。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免费应用程序:反正是免费的,玩一玩,不碍事。
但透过表象看本质,实际上,这正是存于科技“注意力经济”背后的驱动力:
科技公司开发出免费的应用程序、社交网络或者搜索引擎,实际上,它们在源源不断获取使用者的数据,然后将它打包出售,形成高价值的产业资产。
这种情况,好比应了中国现当代诗人卞之琳笔下的诗意: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换句话说,你用的是免费程序,实际上,你却是免费程序的“数据产品”。
02
现实:科技反噬力量,正在摧毁孩子
孩子是如何受困于科技产品的?
作为一名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儿童精神科专家,拥有超过15年的丰富临床经验,作者希米·康在书中指出:
根本原因在于孩子使用科技产品的体验触发了人体内的神经化学物质,即:多巴胺、皮质醇、内啡肽、催产素和血清素。
这五种神经化学物质分泌量多或少,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状态,他们或感到精力充沛,或感到浑身乏力,或感到幸福快乐,或感到孤独寂寞。
比如说,多巴胺能够回馈给人即时的愉悦感,游戏程序里设置打怪升级的环节,促进孩子在玩耍中分泌多巴胺,同时减少催产素(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即时的快乐代价却是让孩子感到更多的孤独和焦虑(沉迷于游戏,孩子足不出户),于是大脑促使孩子想要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此对抗不适感,不知不觉中,又触发了孩子的压力激素分泌……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电子产品源源不断偷走孩子的时间,他们在电子屏幕前度过的每一个小时,其实本该在户外撒欢,或和同龄人交往,或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交流……
进而,孩子睡眠不足、肩颈酸痛、久坐肥胖、视力下降、孤独焦虑、抑郁成瘾……伴随科技产品的使用,由身体健康带来的问题,不断向心理健康蔓延,最终摧毁孩子的人生。
03
别让孩子成为科技产品的奴隶
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刀。使用的好,它能够帮助孩子振臂高飞,使用不当,极容易成为摧毁孩子人生的罪恶力量。
别让孩子成为科技产品的奴隶,在屏幕时代,该如何重塑孩子的自控力?
这本书,适合家长阅读,作者从神经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出发,帮助家长了解科技是如何精准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以及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这些影响。
家长只有了解电子游戏、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的设计理念,知道了它们通过怎样的途径让孩子的大脑奖励多巴胺,明白了成瘾与奖励循环的工作方式,才能辨别孩子的身体、行为变化,给出恰当有效的方法,保护孩子免受科技上瘾之苦。
五种大脑内神经化学物质的作用和反作用,涉及内容比较专业,受篇幅限制,诺妈这里就不做赘述。
家有孩子,如果你觉得孩子在电子屏幕上不太自控,想帮助孩子重塑自控力,那么强烈建议您看看这本《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这本书,干货满满,用科学的知识,给予孩子科学的指导方法,才能有效从屏幕前拉回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一个有自控能力的优秀娃。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为父母们提供有价值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