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宫贡品到品质质疑,356岁的王致和经历了什么?

笑看风云说娱阿 2025-02-21 19:46:37

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有一种味道特别独特,那就是一块方方正正的腐乳。

不少人笑称它是中华传统美食里最神奇的存在之一,能让白粥更暖心,也能让馒头更有滋味。

而说到腐乳,就绕不开那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名字——王致和。

可如今,在一些消费者眼里,王致和的腐乳似乎“变了味”,不只是口感,连品牌曾经的声望也显得没那么耀眼。

一个世纪品牌,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非遗与老字号:王致和曾经的辉煌

你可能不知道,王致和腐乳的故事起源于1669年。

彼时,这块小小的腐乳正在酝酿它不可思议的未来。

从清朝举人弃官制酱,到慈禧太后将其作为御膳房贡品,王致和曾风光无限。

那句“臭腐乳,香满楼”几乎成为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是清晨的馒头蘸腐乳,还是晚饭的一碗白粥配青方,很多家庭里总能见到这个品牌的身影。

更让人惊叹的是,腐乳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曾经漂洋过海,登上外国人的餐桌,被称为“东方奶酪”。

随着时代的变化,王致和荣登“中华老字号”的榜单,又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样看,腐乳不仅是一种调味食品,更是一种家国记忆的符号。

舆情危机与品质争议:信任崩塌的始末

不过,时代给了它舞台,也给了它考验。

2013年,一则关于王致和腐乳“长蛆”的新闻突然点燃了舆论。

这之后类似的争议不断出现,比如消费者反映腐乳口感的变化、盐粒过多、一瓶里豆腐块太少甚至有质量问题。

面对这些,官方解释说是生产以外的二次污染问题,但消费者并不给面子。

食物安全的事情,很容易触及人们最敏感的一根弦。

即便后来事件被澄清是运输或保存上的失误,但消费者心中的那道裂痕并没有轻易愈合。

这给品牌带来的冲击,在随后几年中显得越发明显。

那些曾经自带“祖传招牌”光环的老字号们,被现代消费者拉回了一个更务实的竞争环境里,而王致和也显得措手不及。

工业化的两面性:效率提升却失去灵魂

品质一直是王致和的一个标志。

从前,它的腐乳制作是标准的“慢工出细活”:豆腐要石磨研磨,再经过长达100天的自然发酵,才能呈现出那种细腻、松软、香味四溢的口感。

但为了跟上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品牌不得不做出了妥协。

从手工到机器生产,从全手工发酵到全程机械化,效率确实提高了,但腐乳的灵魂似乎也随着这些改变逐渐远离了消费者。

很多老顾客的反馈直接而尖锐:“这味道不对了。

”“以前的酒香和细腻口感没了,现在齁咸,甚至还有浓重的人工气味。

”工业化流程能做好的东西很多,但却无法复制传统工艺赋予食物的那种特殊魅力。

或许,这就像蒸馒头,快蒸和慢蒸的结果总有些微妙的不同,不全是技术问题,而是时间和用心的沉淀。

新时代的抉择:如何扭转质量与口碑的局面

其实,我们不能说王致和就这样一直在原地踏步。

面对消费者的新需求,它也尝试过不少变化。

比如迎合年轻消费者的低盐、减盐腐乳,以及玫瑰腐乳等新产品,还推出了料酒、辣椒酱这样的副线产品。

销售渠道也从传统商超转向电商平台,还通过直播间等方式扩大影响力。

但这些努力换来的成效有限。

比如一款“非遗款”腐乳,复购率仅仅18%。

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问题到底在哪?

也许不是创意本身,而是用户的核心诉求并没有被真正重视。

今天的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品质而付费,更在乎食品背后有怎样的理念与行动。

不管是历史悠久的非遗名片,还是产品系列的创新,所有的努力都无法忽视一个终极现实——产品本身的口味是否打动人,这是品牌的根基。

结尾:老字号的新挑战

在商业快速运转的今天,老字号品牌的焦虑并不是孤例。

王致和的经历也给了许多传统企业一个启示:历史的光环是一道门票,但无法保证一直有人愿意买单。

与时间赛跑不是靠机器取代手工,而在于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理解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或许,王致和可以从自己的起点里找到未来的答案。

正如这块腐乳曾被精心发酵,被人们轻轻抹上馒头,再细细品味,才能得到它的美味。

无论市场和技术发生多大变化,那份用心制作的精神不应丢失。

只有质量过关,消费者才能真正回到你面前。

所以,三百多岁了又怎样?

重新找到你最闪光的地方,才是老字号在新时代书写新的传奇的唯一道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