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元代的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两首《天净沙》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不同之处。
诗表现的是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我们说他像诗一样的年华;
当一个人话说得好,我们说他的话很有诗意;
当我们走进某一风景区,心中的诗情立刻被搅动;
哪怕给同学寄一张贺卡,我们也忍不住要写几句诗意的祝福。
我们是人,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读着不同的古典诗词也能从中感慨万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这只小令,曾被周德清称为“秋思之祖”,它通过对秋天傍晚的景色描写,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抒发一个旅人漂泊他乡的凄凉和伤感的情绪。
马致远的艺术手法是十分独特的。首先,他将十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三个并列意象罗列在一起,虽然只有疏朗几笔,但是可以让读者一下将它们连接成一幅深秋夕照图。
然后,他亮出“点睛”之笔:“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的凄凉孤寂之情迅速地将排列在前的景物改变了色调,使它们着我之色。它们连成一体,共同表现了游子飘泊他乡的伤感之情。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色调。起首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藤枯、树老、鸦昏黑,黑沉沉的颜色,冷冰冰的颜色,着眼于生物生机的丧失,以寒冷,沉闷的感觉写出了秋天的萧索。
但接下来一句却是:“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三个并列的意象,以光亮的颜色,以舒适甜暖的颜色这种色彩的对比,衬托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愁。
一个漂泊他乡的游人,多么害怕那凄凉的孤寂,多么向往那甜憩的家庭安宁!
安宁就在眼前,自己却得不到,仍然要“古道西风瘦马”。这里又是三个并列意象,写出了刻在游子DNA上的乡愁,沿途的风景的凄美,那是如此愁肠百结,这是漂泊美与缺憾并存。
“夕阳西下”,这句点出时间,重复前面的悲凉情调,这个意象将前面三句话中的九个意象统一于黄昏色调中,抒发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落寞心情,为下文的“断肠人”出场作出了厚实的铺垫。
最后一句话“断肠人在天涯”交代了羁旅行人所处的环境,前面客观描写统一到夕阳西下倦于漂泊的游子眼中。
即人在天涯,想归而不能归,想停下来但是又不能停,最终不得不继续前行,他自身处于一种倦于漂泊而又不得不漂泊的悲苦彷徨之情。
所有的乡愁都堆砌在心头,使这个“断肠人”肠断泪流,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漂泊,简单的六个字却写尽了无限的情怀。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元·白朴《天净沙·秋》
太阳渐渐西沉,衔着西山,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
炊烟袅袅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极尽妖艳,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这也是一幅秋日黄昏图,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日画面。
白朴的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是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极高的相似之处。
但是,这首小令不算是完美的作品,所有的环境,景物,气氛描完,通篇下来就只有景色,只有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没有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渗透,总是显得很单调。
没有感情的作品,不具有灵魂,单从这一点上,这首小令跟马致远的相比,结果不言而自明。
诗的本质特点是抒情,没有诗人的情感的渗透和熔铸,很难成为一篇好的作品。
人类的一切情感,特别是与人民,与生活,与时代息息相关,血肉相通的情感,都是诗情的源泉。
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往往力求情与境谐,情与景合,把情感凝结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具象,以让读者去体验和感受。
如,“情谊”是无形的,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却让读者感受到了别情的深长;“忧愁”是抽象的,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却让读者体会到了忧愁的绵绵不绝。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 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