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充满变数的影视界,2025年的影视圈可谓是风波不断,其中《仙台有树》的重剪事件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仙台有树》开播的时候。2025年的某一个时刻,这部剧开始与观众见面,地点就在我们日常能接触到各种视频平台的数字空间里。这部剧在开播后,就像是一个刚开始奔跑却有些踉跄的选手,它的热度一直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上线次日,站内热度破8000,这本该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可之后它就像被困住了一样,始终在这个热度数值上下徘徊,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的小船,缺乏足够出圈的话题,渐渐被观众遗忘在众多的剧集中。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的不满情绪开始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其中的缘由主要在于剧情的编排上。它的叙事逻辑让很多观众觉得有些混乱,就像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特别是剧情前期的布局,采用的是倒叙设计,男主在乱坟岗亮相的名场面出现得有些突兀,感觉就像在一场毫无准备的演出中突然插入了不相关的一幕。而男女主的初遇安排得也比较晚,在很靠后的情节里才出现,这就导致整个情感递进关系不自然,就像一条河流出现了许多断流的地方,无法顺畅地流淌。这一系列的剧情问题,就像一个个小疙瘩,不断地刺痛着观众的心,观众们开始纷纷吐槽,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中就包括要求剧方修改开场节奏,因为剧集实在是太“慢热”了。
时间来到热播期的时候,这个原本就有点挣扎的剧又面临了一个重大的考验。就在这个时候,《仙台有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热播期间对剧情进行重剪。这个决定可是相当大胆的,要知道在影视行业,一般情况下,剧集一旦开播,就很少会对已经播出的剧情进行调整,就像一列正在行驶的火车很难在中途改变轨道一样。这次重剪的重点是提高剧情的连贯性并且降低观看门槛。具体来说,就是把原本在后面很有分量的男主在乱坟岗亮相的名场面提前到了最前面,这个名场面像是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剧情神秘的大门,让观众能够迅速代入。同时,又把男女主的初遇放到了第二集,这样一来,情感就像涓涓细流一样开始自然地流淌,整体剧情就像一辆原本卡顿的汽车突然换上了新引擎,更快地进入了主线。
重剪之后的效果呢,并非完全如剧方所愿。从数据上看,2025年2月16日,按照猫眼专业版的统计数据,有效播放仅从前一日的3296万升至3323万,灯塔播放量从前一日的2379万升至2494万,这数据的涨幅就像是微风吹过湖面泛起的一点小涟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表明,虽然此次重剪确实带动了大量话题,但实际上并没有换来多少新增观众。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整个影视行业的情况。近年来,影视行业就像一个进入寒冬的农田,基本盘开始缩水。观众们就像挑剔的农夫,对于剧集的要求越来越高,爱互动、爱表达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剧方为了吸引观众,各种“听劝”、“宠粉”操作越来越多。比如说2023年的《长相思》“梅林虐杀”事件,这部剧在成片遭遇大量争议后,剧方就像是一个诚恳的商家,开放了整段情节的分轨文件,鼓励观众进行二次剪辑,这一操作就像一颗甜甜的糖果,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好感。还有像《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因为听到了观众的呼声,剧中《仵作之死》让独孤遐叔和轻红返场,并且观众希望车保罗客串,该剧也满足了观众的这个愿望,这些操作就像在观众和剧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观众看到了剧方的诚意。再看《九重紫》,剧方宣布购入被认为高度契合剧情的音乐《戏文说》,这一举措就像一阵春风,带动了二创狂欢。
可是,回到《仙台有树》的重剪事件,我们就会发现,看似“听劝”的操作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复杂的问题。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原本应该是按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来进行剧情编排的。怎么编排剧情效果更好,突出怎样的创作理念,这就像是厨师做菜,该怎么调味应该由主创团队这个厨师来决定,最后呈现什么样的菜品版本也更符合创作需要。但在如今的环境下,创作者的话语权不像以前那么强大了,在这种压力下,剧方像是一个被要求按照顾客口味做饭的厨师,不得不把创作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观众。
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个疑问,观众虽然是剧集的消费者,有权利对剧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他们并不是生产者,如果剧方过于听从观众的意见而随意改变创作决策,那么这些被改变的部分是否真的有价值呢?就像《仙台有树》这次重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观众的需求,但最终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新增观众,这说明观众并没有完全为这样的“听劝”买单。
y7
这也让我们看到,仅仅简单地“听劝”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的安抚,真正能让观众真正买账的,还得是让观众看到真正好的内容。比如提升剧本品质,就像搭建一座坚固而精美的房子,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是房子的一部分,需要精心雕琢;培养实力演员,让演员们像灵动的精灵,赋予角色生命;加强视听处理能力,让画面和声音像和谐的乐章,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容升级”,而不是在“听劝”这个看似美好的旗号下,失去创作的本心。
所以,我们看到剧方的“听劝”虽然是一种看似积极的行为,但在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在行业发展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如何在听从观众声音和保持创作独立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在天平的两端放上合适的砝码,这是整个影视行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