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因病去世,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直至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周总理没有子女,也没有任何个人财产,他的无私奉献和高风亮节是留给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他的一言一行是留给人民的精神丰碑。
1997年,中国银行进行查账时,意外发现了周总理一笔30年前的巨额存款。账目显示,在1967年7月8日,周总理在中国银行存入了一笔巨款,金额高达1.2万英镑。
众所周知,周总理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他和夫人的工资,他的每一笔经济来源和支出都有详细的记录。
从1958年到1976年的18年时间里,周总理和夫人一共领取了16万余元的工资,而这笔1.2万的存款按照当时汇率就高达8万块,可是工作人员却找不到这1.2万英镑的记载。
为了弄清楚这笔存款的真相,中国银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经过详细的查证后,调查人员忍不住泪流满面。在这笔巨额存款后面,隐藏着一个令人感动万分的故事。
1940年,有一个多利的英国女孩进入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姑娘,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帮助中国募捐了不少抗战资金。后来多利嫁给了同在伦敦分行工作的中国同事刘本昆,还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叫刘道蕊。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开始全面接管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资产。在这个过程中,位于海外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暗流涌动,爆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按照新成立的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的要求,各海外分行必须立刻冻结所有资金,等待国内派人过来接受。但是这个要求遭到了伦敦分行的几个主要领导的抵制,他们暗中准备把资金转移到台湾。
当时伦敦分行的工作人员大约只剩下10多人,为了对抗伦敦分行领导转移资产,以刘本昆为首的5个人组成了起义小组。他们暗中向国内的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发送电报,表达了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领导的决心。
在刘本昆等人的斗争下,伦敦分行的资产被保留了下来,粉碎了分行领导转移资产到台湾的阴谋。银行起义胜利后,刘本昆也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伦敦分行的副经理,负责主持伦敦分行的工作。
虽然在英国的生活十分富足,收入也非常的丰厚,住洋房开轿车,可刘本昆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他多次向总部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回到国内工作,但是因为伦敦分行的工作离不开他,所以他只能继续留在英国工作。
刘本昆的妻子很支持丈夫的决定,她甚至为此主动放弃了英国国籍。1957年秋天,刘道蕊向英国政府提出退籍申请,之后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一名中国公民。
1967年,刘本昆回国的要求得到批准。消息传来后,刘本昆激动万分,为了能够尽快回国,他将自己在国外的财产统统便宜出售,一共卖出了1.2万英镑。
在回国前,刘本昆与妻子商量了一下,决定将这1.2万英镑捐献给祖国,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不知道怎么捐献,于是刘本昆就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将这1.2万英镑的巨款寄给了周总理。
不久后,周总理就接到了这笔捐款,但是他并没有接受这笔捐款。他交代工作人员说:“这是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应当尽快查明捐款人,将捐款退回去。”
可是由于刘本昆已经回国了,所以工作人员按照信件上的地址查来查去,最后都没能查到寄件人的信息。因为找不到寄件人,工作人员于是就在1967年7月8日,将这笔钱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入了中国银行。
1997年,中国银行查账发现这笔存款后,立刻就展开了相关的调查,最后查证是刘本昆夫妻捐献给祖国的捐款。此事查清后,银行领导按照周总理当年留下的批示,将这笔钱本息共计46万余元退给刘本昆夫妻。
刘本昆回国后,一直在中国银行工作,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退休。在这些年里,他和妻子工作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经常捐款帮助国家,退休后过着清贫的生活。
当银行工作人员把46万送到刘本昆家里时,刘本昆两夫妻坚决不收,哪有捐出去的钱再收回来的道理?可银行方面也很为难,因为这笔钱是周总理批示过的,银行方面肯定不能违背周总理的决定。
最后还是刘道蕊想出了办法,她提议这笔钱按照刘本昆的名义捐献给中国银行,成立一个用来表彰优秀员工的基金。最终,夫妻俩还是没要这笔钱,把这笔钱捐献了出去。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我国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刘本昆夫妻捐出这笔巨款支援祖国建设,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动的壮举。而周总理公私分明,退还捐款的决定,也同样令人感到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