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主要靠老师讲授,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此时学生还不具备自学能力。
而老师讲授知识,需要以教材为依托,学生课后复习知识也要用到教材,所以说,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莫大的作用。
根据新课改要求,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现在的学生教材和家长以前学习的有很大改变。
很多家长在辅导学生功课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古诗词的读音和之前相比进行了调整,所以想要教好学生,家长还需要重新预习教材内容,以免和老师教的不一样,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好了。
升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此时学科的科目变多了,知识难度也有所加大,就拿语文这一学科为例,小学时还没怎么学文言文,但是初中三年共计要学习43篇文言文,还都是考试重点。
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和家长都不敢马虎,尤其是性格很较真的学生,学习的时候会刨根问底。
《卖油翁》选入初一教材,却把最后一句删除,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是学生必修课,不管在中考还是高考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学语文的难度不是很大,毕竟自己从小就耳濡目染,如果非要挑难点的话,那就是文言文的学习了。
文言文,也就是古人所写的文章,和现在的大白话不同,文言文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学习起来颇有难度。
虽然文言文的篇幅都不长,但是毕竟是古人表达方式,而且几乎所有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文言文很多,其中就包括欧阳修的《卖油翁》,这篇文章入选初一教材,成为学生学习重点。
《卖油翁》是一篇寓言故事,全篇不过短短的一百多字,不过但值得学生细细研究。
学生教材中《卖油翁》最后一句话是:康肃笑而谴之。
而很多人都记得自己看原文的最后一句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也正是这句话,让《卖油翁》争议不断。
要说这篇文章篇幅很短,一共才一百多字,应该不是因为超出字数,那么为何还要删掉最后一句话呢?
专家给出答复,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原文中,欧阳修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庖丁解牛,一个是轮扁斫轮。
其实通读全文,欧阳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熟能生巧,但是因为轮扁斫轮这个典故主张的是圣贤之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知识不一定在课本里,更倡导从实践中获得独到见解。
这也就是“读书无用论”,专家表示,如果不删掉最后一句话,那学生听完就不学习了。
可以说,专家们也是用心良苦,学习对于学生本身就是很枯燥无聊的事,老师和家长都在努力帮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如果最后一句不删掉,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本着为学生好的目的,经过多种考量,现在出现在初一教材中的《卖油翁》,最后以“康肃笑而谴之”结尾。
除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平时也要多读课外书,扩宽自己的见识
学生平时考试,主要多是选自课本上的知识,也就是教材,学习的时候肯定要以
课本为主,但是光这么学也不是办法。
学生想要考出更高的分数,就必须扩宽自己的见识,那么平时就要的多读课外书。
受到双减政策的影响,现在补课班进入寒冬,学生在假期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学生不妨利用这部分时间去图书馆,选几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充实的度过自己的假期。
学海无涯,虽然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是人要想进步,就不能停止学习,希望学生能明白这个道理。
写在最后
中小学生压力一点不比成年人小,这时候又刚好赶上了学生的青春期,本来很乖巧的性格也会变得叛逆。
如果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也不要着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这都是很正常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多关心学生,平时没事的时候和学生谈谈心。
教育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学生性格不同,所适用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不同,这还是需要家长慢慢摸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家长有所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话题讨论:你对此怎么看?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经作者同意,擅自删减,合适吗?
说了一堆废话文字,真是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