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高考志愿的热度大不如前,但是考研的热度却不减反增,唯一的解释就是,当年那批被父母逼着学生学师范的孩子,如今迫于无奈只能通过考研来改变本科就业难的境遇。
可令这些师范生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一些师范院校竟然如此不厚道!在考研最难的时候,在师范生境遇如此艰辛的时候,选择了考研压分的方式来把控生源,所谓的考研压分,指的就是一些院校在批改专业课过程中,把分数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比较极端、但却也并不罕见的一种是:把总分排名本该有机会进复试的学生,压到连国家线都没过,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名校调剂的高分考生,可学校是捡漏了,那些将其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们可就惨了,因为被压分,就连调剂的机会都没有了!
师范院校“玩脱了”,3轮调剂还没招满人,考生:咋不接着压分了
而且根据历届考生被压分的经验来看,这种学校一般不是顶级名校,因为这类学校不愁优质生源,往往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学校才特别喜欢压分,像一些末流985或者中下游211就极易出现这种情况。
东北地区的某所师范类院校也是如此,不知道这是第几年压分了,但毕竟消息的流通性和传播率也不是100%的,因此每年都有学生不清楚这所学校压分,亦或者是过于自信,觉得自己有希望杀出重围,可结果依旧是不如人意。
只是今年这所学校压分不仅坑了学生,也坑了自己,一名考生在被压分导致考研失败后,发现自己所报考的这所师范类院校,依然在发布调剂通知,在别的学校已经陆续招够学生后,这所学校已经在进行第三轮调剂招聘了。
这也让不少被这所学校坑了的考生们心情倍感畅快:咋不接着压分了?“玩脱了”吧!这下3轮调剂都没招满人!一所在东北地区颇有名气的院校,如今却连续3次补录都没招满,这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表面上看是简单的压分事件,实则折射出考研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根据知情考生透露,统一命题改革是这所院校招生风波的导火索。该校今年首次参与省级统考,评卷权从校内转移到省级统一安排,这种转变打破了学校多年形成的评分体系,导致部分专业考生全军覆没,无人达到分数线。
评分标准不统一不仅让学校招生受挫,也成为了不少考生努力打水漂的痛点。新上岗的省级评卷教师对评分标准把握不准,导致普遍打分偏低,这种情况在全省统考改革第一年较为普遍,给考生和学校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任何制度变革都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避免让考生承担过多改革成本
考研改革虽是大势所趋,可对学校来说,这不过是一次可以总结经验的试错,下一年可以调整;但对考生而言,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耽误一年意味着人生轨迹的改变,特别是文科生,就业压力本就大,错过考研更显被动,考生俨然成为了改革的牺牲品。
另一个方面,师范类院校考研形式的悄然改变也让不少师范生措手不及,往年部分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甚至超过清华北大的冷门专业。可在教育行业就业形势变化和学校缩编政策之下,越来越多的师范生不得不扎堆考研,这种供需失衡加剧了考研竞争。
对于这批考研的师范生来说,当下的情形可谓是“雪上加霜”,也正因如此,志愿的选择就更需要全面的了解和谨慎的对比。很多考生并不知道学校今年首次参与统考,报考时无法预判风险,也就陷入了被动。
这个案例给未来的考研改革提供了警示:任何制度变革都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避免让考生承担过多改革成本,只有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研制度,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良性发展。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仙得法歌
义务教育马上生源下降要缩减了,现在读师范?
沧海一鼠 回复 04-24 18:48
到时候学校老师可能会缩编,教委的管理人员可能还要扩编!
Mike
哈尔滨师范大学
Allies
师范类考研,除非有把握读博,否则真没必要,不如早点去上班。师范研究生,是个很尴尬的位置,实战不如本科,研究不如博士,就业地就还被嫌弃
更能消几番风雨 回复 04-24 22:17
今年考编才知道,师范研究生真不如本科师范生
杰哥
现在读研的性价比那么低这些一般的院校还如此傲慢
用户14xxx64
生育率下降直接影响学校招生,现在读师范大学喝西北风
UC网友18xxxx5296
不影响我们日益幸福的生活
物理驱魔人
真想知道,多大的利益诱惑能让人玩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