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乐靡音,不扰清者之性,腌臜碎语,不灭顽人之志。
巴黎奥运之后,17岁的全红婵,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
然而,屹立顶峰的她,也身处舆论中心,有人褒奖,也有人指摘。
正当迷雾四起之时,央妈果断出手,以磅礴之力,拉出叠嶂横错之下的全红婵。
“金牌只有一块,真的不重要吗?”董倩眯缝着笑眼问道。
“只要确保这块金牌是中国的,谁得不重要!”全红婵肯定地说道。
两人唠家常式的聊天,在网上热度升腾,引起全民讨论和关注。
没想到,53岁的董倩,竟以这种方式,再次走入观众视野之中。
那么,从“滚出主持界”到“采访天花板”,她到底又经历了什么?
01、央视“金话筒”1995年,冬,北京下起了大雪。
一辆4路公交车,沿着街心穿行而上,铅灰色的天像个钟罩,扣在头顶上。
她坐在窗边,脸上浮起难以捕捉的笑容,脚下新买的锐步运动鞋,咚嗒敲着地面,左一下右一下,在黑黢黢的人潮里,成为墙上挂着的一幅画。
很多年了,董倩依旧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入职央视的情景。
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她通过社招考试,阴差阳错进入中央电视台。
在卧虎藏龙的央企,连什么是编辑机都不知道的她,清高与自尊碎了一地。
之后,她进入《焦点访谈》国际组,担任编辑。
为了快速适应工作,董倩上班早到,下班恶补,每天勤着笑脸追问前辈专业。
1年后,她转到《东方之子》做出镜记者。
然而,直播对记者的心理素质和采访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白岩松和水均益这群大咖之中,一身学生气的董倩,显然相形见绌。
大多时候,她是个无人问津的“新手”,甚至连扛架子的机会都轮不到。
有一次,她专访某位嘉宾时,因为瞪眼绷脸的表情,被观众大骂太严肃。
而北广博士生导师张颂写的一篇内参,更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她的全部问题。
此时,提拔她上来的制片人时间,直接找到她说,“你可别成为我的第一个败笔”。
不知道多少次深夜,董倩辗转难眠,脑子里涌现出放弃的念头。
“稻子熟了才弯腰”,父亲的话就像一剂强心针,时刻给自己力量。
之后,她将那篇批评材料,贴在办公桌墙上,日日警醒自己。
3年历练,董倩越来越自信,也有了自己一套采访的方式和方法。
2000年,她正式加入《新闻调查》,站在第一现场,向观众传达事件真相。
经过7年记者生涯的积累,董倩终于争取到《央视论坛》主持人的位置。
而每一次采访,她都会提前做足功课,力求“准确”二字,尊重受访者,也尊重观众,她总用一颗真心,去换另一颗真心。
“我采访失败很多人,有的被观众发现,有的是自己知道,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误,让我知道我应当怎样做,才是对的”。
正式这般精益求精,董倩获得了第五届“金话筒奖”。
之后,她又主持了《新闻1+1》《东方时空》和《董倩面对面》等多档热门节目,成为央视名副其实的“当家主持”。
02、职业生涯最大的滑铁卢白岩松曾说,“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为了呈现最真实的记录,挖掘事情的真相,往往不能掺杂任何的感情”。
在董倩的职业信条之中,既然受命于此,就要尽力干好。
但通往真相的这条路,多是曲折与复杂,越靠近本质,越精疲力竭。
“浙商是不是很抠门?”
“以前我俩都是站着说,这回为什么坐着说了,是不是因为气比较短了?”
采访浙江工商局长郑宇民时,董倩言辞犀利地提问方式,让现场不少人倒吸凉气。
毕竟,每一个关键问题,都没那么好回答,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糗翻车。
直接、尖刻、冷面、无情......有人爱,也有人恶。
2008年,汶川地震直播。
面对这场惨烈的灾祸,即使经验丰富的主持人,也毫无心理准备。
当看到一个小男孩被解放军救出来,董倩上前盘问情况,“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被压在墙下面疼不疼?在没有被人发现的时候,你有多绝望?”
她愁眉紧锁,努力调整状态,用标准的普通话,问询当事人的感受。
但这段采访却被批冷血,没有人情味,让人觉得不舒服。
而接下来,对两位消防员的采访,直接将董倩推下舆论深渊。
2015年,天津塘沽发生特大爆炸,董倩接到上级命令,第一时间赶赴灾情现场。
在抢险救援的消防官兵里,她联系了一名年轻战士,看见对方被高温灼伤的脸。
她动情地问道:“你是家里的独生子,你要是出点事,你的爸妈怎么办?”
小伙子呆愣了几秒,眼睛通红不语,很久才说道:“我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自古忠孝难两全,诗词吟诵千年,却不敌此刻掷地有声。
2019年,四川凉山火灾,现场27名消防战士,23名被火舌吞噬生命。
董倩采访幸存的消防官兵,三个犀利问题,让对方泪如雨下。
“你和那个战友关系好吗,你想救他吗,你会自责吗?”
她就像一把刀,将人的脆弱,顺着纹理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丢在镜头面前。
此时溃不成军的,除了没有倒下的小战士,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
“董倩滚出主持界去”的声音,甚嚣尘上。
而她也面临了职业生涯最大的滑铁卢,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03、再次实现“口碑暴增”在《懂得》一书中,董倩写道:“假如没有这样犀利尖锐的问题,大家又怎么能记住这血的教训。”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
汶川地震那次直播,也是董倩所遭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直播。
当时地震发生太突然,主持人几乎没有什么资料准备。
为了给外界传达更多的信息,董倩与时间赛跑,与余震斗争,抓住关键信息,并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
镜头之外,她强忍悲痛,双眼通红,用表面的平静,坚持完成采访任务。
张羽哽咽,赵普含泪......这是一次集体“不专业”的直播,但也让无数人动容。
2019年,疫情肆虐,董倩向台里6次提出申请,要求前往武汉报道实情。
95天,40场直播,她穿梭在病毒蔓延的街头巷尾,寻找平凡人的抗疫故事。
这其中有中医院长,有外卖小哥,有警务站长,还有普通护士。
在她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采访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抗疫事迹,铸造起英雄的城市,也给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2020年,董倩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这些年,她朴素大方的主持风格,也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可和喜欢。
巴黎奥运结束之后,董倩采访了许多奥运冠军,潘展乐、全红婵和陈芋汐等。
其中,对于全红婵的采访,让她又一次回到观众的视野之中。
即使是赛场如神的婵宝,面对摄像头,也依旧像个孩子,惶恐不安。
经常不好好说话,或者见到镜头就躲,让大家对她的采访多了几分难度。
“你有没有累得,每天早上起来不想起的时候”
“有累哭的时候吗”
“想放弃的时候跟陈芋汐说过吗”
“那靠什么往前走”
“如果(要)你见好就收,可能吗”
“金牌之上还有什么更高的”
......
董倩笑眼弯弯地看向她,每一个简单的问题,都是和风细雨般的问候。
或温柔,或心疼,或真挚,或欣赏,就像来自一位母亲最平常的关心。
采访结束时,董倩给全红婵和陈芋汐送上了乌龟和蜜蜂,寓意为“闺蜜”。
“非常感谢你们接受采访,占用你们时间了”,她礼貌地说道。
“没事,挺喜欢占用的”,全红婵伸着懒腰说道。
虽是一句玩笑话,但这次采访更像一场精神疗愈,让婵宝吐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也释放了夺冠之后的压力。
面对董倩的采访,她非常放松,也十分享受,心不设防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也正是因为她的这句话,让我们见识到,中国顶级主持人的功力,到底有多深!
网友们不禁称赞道:“董倩就是采访界的天花板”。
而之后,她也在自述中,充分表达了对婵宝的喜欢和尊重。
她说,自己在采访中,能够感受到全红婵是个高情商、高智商的小孩子。
“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的是最通透的人生的一些道理”。
作为一个17岁的小姑娘,身上担负了这样重的责任。
在涉世未深的年纪,却完成了几次在运动场上的这种轮回。
这样的全红婵,值得所有人的掌声和鲜花,不容任何人诋毁和谩骂。
最后,非常感谢董倩,用客观专业的采访,让我们看到一个真诚可爱的好孩子。
也希望婵宝好好享受假期,祝福她少伤病多喜乐,接下来勇敢去成为想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