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穷山恶水出刁民”和“人杰地灵”形容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导致的教育差距,富庶之地文化教育程度总是相对较高,历史上曾与苏、杭、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的淮安就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位于淮安市淮安区的河下古镇更是历史悠久,明清两代出了67名进士、123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的美称。
如今的河下古镇有新修也有旧迹,新修的部分秉承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并不突兀。旧迹则带着漫长时光的沧桑和沉稳,观之、触之,尽是历史。
河下古镇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古镇因地处淮河下游,四周环抱着河水而得名。古镇内依然有人居住,商业痕迹并不明显,反而是那些摆放在家家户户的花草,悬挂在门口的灯笼带着浓厚的烟火气息,让人踏实而温暖。
在这样的古镇里游街串巷最有趣味。青石砖铺就的小路领着游客开启一场寻旧之旅,偶尔邂逅到情调十足的咖啡馆酒吧,偶尔又邂逅到庄重肃穆的祠堂庙宇,新旧交融,带来未知的惊喜。
古镇里名声最大的饭店当属建于清道光八年的文楼,在江南地区闻名遐迩又百年不衰。
走过古朴悠长的青石板路,走进青砖黛瓦的小楼,尝一尝煮干丝,来几个蟹黄汤包,拼一拼金丝鱼片,淮扬菜吃的是味道,也是气氛。
曲曲折折的街巷中藏着“身怀绝技”的美食老店和老手工作坊,王兴懋酱油、德源酱园都是创立于清朝的百年老店,也是当地人吃了几代的食物,食物浓郁的香气、精美的石雕木雕都带着时光的味道。
老店新店簇拥在古镇中,赶上节假日便是人潮如流,很容易让人想起旧时运河上漕船如织,商旅往来的繁华景象。据《河下志》记载,镇中曾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63座牌坊,55座祠庙,102处园林,富商的豪宅甲第连云……如今人们看到的不及最初百分之一。
古镇的历史韵味最是悠长,这里有青砖长巷,有小桥流水,有吴承恩晚年归隐的住宅,如果时间只允许逛一座古镇,选河下就没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