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89岁老人花36年时间,在悬崖上取水

维京晋州梦阿 2025-01-09 15:47:31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其间蕴含的“愚公精神”不畏艰难、遇事坚持不懈的进行斗争也被人们广为流传。而身处贵州遵义的黄大发,因其在绝壁上凿出一条“救命之渠”,被人们称呼为“当代愚公”。

为了开凿这条水渠,黄大发坚持了36年,在这期间,他带领乡亲们扛着锄头、锤子和钢钎,用自己的双手一次次去尝试挖水渠。即使经历过失败,五十多岁的黄大发也坚持到水利站里学习专业知识,让自己成为民间的一名水利专家。

大发渠

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下,黄大发终于在绝壁上硬生生开凿出一条长9400米、同时覆盖三个村庄的水渠。此后,黄大发又带领村民们修道路、建学校,更为如何发展生产、提高村民收入而绞尽脑汁,让贫穷的家乡焕发出新的生机。

是什么原因促使黄大发为家乡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在他的身上,还发生过哪些故事?一起来看这位“当代愚公”的感人事迹。

(黄大发与“大发渠”)

一、回报乡亲养育之恩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颁授“七一勋章”的仪式上,一位获此殊荣的老人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老人名叫黄大发,当时已经86岁,虽然看起来瘦小朴素,但他为家乡、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却不容小觑。

在黄大发的家乡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内,有一处名为“大发天渠”的旅游景区。这里有挺拔的奇峰、幽静的山林、苍翠的草地,其中更有一条长9400米、跨越三个村庄的“大发渠”,而这条绝壁之上的水渠,就是由黄大发历经36年开凿出来的。

要想知道黄大发为何要不辞辛苦修建这条水渠,就要先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了。1935年冬天,黄大发出生在草王坝村的一个穷苦家庭,没等他长大成人,父母就相继过世,黄大发因此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黄大发

乡亲们看他可怜,常常会给他送些吃的。当时正处于旧社会,各家的粮食都不是很多,因此黄大发也只能辗转多家,是真正意义上吃“百家饭”的。平时他就睡在牛棚或者草窝,后来又找了一份给地主放牛的活计,加上周围人的帮助才勉强长大。

正是因为有了父老乡亲对他的这份恩情,让黄大发立志一定要为家乡和人民做出贡献。怀揣着这份信念,黄大发在23岁那年就任草王坝大队的大队长,他敢想敢做、公正无私,深受村民们的好评,因此在第二年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也是在这一年,年仅24岁的黄大发注意到草王坝村存在一个严重问题:缺水。这里的山很高而岩壁又陡峭,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缝隙流走,很难存留下来。因此,村子里是没有水源的,如果村民们要用水,就得到几公里以外去挑,来回要走上两个小时左右。

(图片源于网络)

由于水资源的来之不易,村民们在使用的时候就非常节省,丝毫不敢浪费。更重要的是,没有充足的水源就没办法种水稻,村民们就只能吃苞谷碾碎而成的“苞沙饭”。

眼见乡亲们因为没有水源而生活的如此艰难,黄大发感到无比的心痛与焦急。距离草王坝几公里外就有水源,但因为中间有高山挡住无法引过来,要想解决村子里用水困难的问题,就必须要从其他方面想办法。思来想去,黄大发决定就在山上修渠引水。

二、耗费36年使“水到渠成”

1959年,黄大发将自己的想法上报给当地政府,立即获得了大力支持,并指定让黄大发负责水渠的修建。但当时由于技术和资源有限,很多专业性的工具都无法到位,黄大发并没有因此灰心,反而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黄大发修水渠)

没有专业的修渠工具,黄大发就带着村民们使用锤子、钢钎等东西,使用自身的蛮力进行开凿;不知道该怎么测量,黄大发就用竹竿作为辅助,用自己的眼睛去瞄准测量;没有水泥,黄大发就用黄土泥......。

就这样,在黄大发的带领下,草王坝村的第一条“水渠”形成了。但这种缺乏专业性质的产物其实只是一条小水沟,不可能为草王坝村引来水源。更重要的是,由于修建时使用的材料不够规范,水渠在遇到下大雨的时候就会垮。

黄大发没有气馁,被冲毁了就重新修,如此反复修了10多年,水渠始终无法将水源引进草王坝村。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跟着黄大发一起修水渠的乡亲们都慢慢失去了信心,只有黄大发始终坚持对水渠的修补。

(黄大发)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对修建水渠不抱希望,但黄大发依然坚持。他甚至对村民们做出“修不好拿命换”的保证,就再次投入到修建水渠的工程中去。这次,他没再像第一次修建水渠那样只凭热血和蛮力,而是申请到当地的水利站学习专业知识。

此时的黄大发已经50多岁了,是水利站学习班里年纪最大又没有基础的学生。但是为了能给家乡引来水源,黄大发硬是逼着自己从零开始,学着写字、看图纸以及各种专业工具的使用,用三年时间学会各种水利方面的专业知识,成为普通人群体中的水利专家。

有了专业的知识加持,草王坝村的水渠工程也逐渐开始有了进展。不过黄大发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修渠时需要炸药,村子里没有这东西,他就只能去别处买来然后自己一步一步的背到山上。

(黄大发)

尤其是在陡峭的“擦耳岩”开工时,因为地势实在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当时参与修渠的村民们没人敢上。但已近老年的黄大发却主动在腰间绑上绳子,带头翻了上去,有了他做榜样,参与修渠的年轻小伙子们也鼓起勇气,主动承担危险位置的修渠工作。

有了黄大发的坚持和村民们的团结一心,草王坝村的水渠终于在1994年修建成功。看着水源沿着这条水渠流进草王坝村,看着家家户户的乡亲父老不用再为吃水用水而发愁,黄大发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这期间,黄大发不仅付出了自己的心力,还失去了两位亲人。黄大发的二女儿在94年修渠的关键时刻,被查出患上了肾炎,没多久就去世了,几个月后孙子也突发疾病离世。闻听噩耗,黄大发差点从悬崖上摔下去,但为了修渠造福乡里,他还是忍住了悲痛。

(黄大发带领村民修建水渠)

这条修建在绝壁之上的“生命之渠”已然完工,黄大发也从青年小伙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为了修建这条水渠,他付出了太多太多,如今“水到渠成”,黄大发本可以停下来歇一歇,但他并没有,而是继续带领村民发展和改造贫困的家乡。

三、“当代愚公”步履不停

有了水源,草王坝村一改往日的农作模式,在黄大发的带领下将坡田改为梯田,粮食产量直接翻了十几倍。如此一来,村民们再也不用苦兮兮的只能吃苞谷做成的饭,顿顿都能吃上白米饭了。

粮食的产量有了保证,黄大发也开始考虑让村子里种植收益更高的水果和蔬菜。但是草王坝村的田地从来没种过这些东西,很多村民不敢尝试,黄大发就带头种起了柚子。村委班子也开始研究种植果蔬的相关事宜,不断调整改进,村民们看到这种情况也纷纷响应。

(黄大发)

解决了大家的吃饭和收入问题后,黄大发又将心思放在了教育方面。此前因为更好的修建水渠,他曾到水利站学习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对水利知识有了研究,也让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眼看村子里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决心不能再让下一代吃没文化的亏。

打定主意后,他在村子里四处奔走,带着很多村民一起捐款捐物资,终于在村子里建起了小学。起初,学校只能建在一处较为偏远的地方,黄大发就找到当地政府进行协商、争取资金,一步步将学校搬到了人员较为集中的位置。

学校的问题落实后,接下来就是招募老师。黄大发想起村子里有几个上过中学的年轻人,其中就有黄大发的小儿子,黄大发让他们进入学校教课,这一教就是十多年。而草王坝村的孩子也不负所望,至今已经走出了三十多名大学生。

(图片源于网络)

2004年,69岁的黄大发退休了。家人劝他该好好歇一歇,可黄大发却说家乡还需要建设,他的脚步不能停下。一有时间,黄大发依然还会外出考察和学习,将外面先进的、能致富的经验带回草王坝村,希望能给家乡再贡献更多的力量。

黄大发带领家乡脱贫攻坚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政府和省里的大企业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开始对草王坝村展开大力的支持。现在的草王坝村已经改名为团结村,正式脱下贫困的帽子,当地人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攀升,这一切都离不开黄大发在其中的付出。

如今已近90岁的黄大发依然精神矍铄,不管是慕名前来的游客,还是村子里的事情都能应付得当。看完黄大发的事迹,我们也能品味到“愚公精神”的真正含义:无论面对多艰难的问题,只要坚持不懈的干下去,最后就一定能够将其攻克,实现自己的目标。

0 阅读:13
维京晋州梦阿

维京晋州梦阿

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