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技术,对于不同类型的球星是不一样的,低位背身原本就不是必要的手段。
所谓攻坚,也就是面高强度防守稳定开发进攻的方式,本身就不局限于背身这一种。
各种得分方式,讲求的基本都是一个效率和成本的动态平衡与大致的总量守恒:
篮下空位是几乎最高效率的得分方式,但相对应的,想要打成这样的回合也最难,需要的战术跑位、进攻时间以及配置要求(得有人能牵扯空间、有人伺机跑动、有人精准上球)等成本是最高的。
而比篮下空位相对容易——即成本较低——的进攻方式,效率也就没有篮下空位那么高,随着成本越低,效率也越低,基本是这么一个曲线。
当然了,如果再细究起来,其实成本高也意味着频率低,进攻得分上,效率、频率和成本,基本是个不可能三角,但暂不展开。
而高强度防守,或者说需要攻坚的场合,就意味着高成本高效率的进攻方式打不出来——奥尼尔是这个问题中我们反复提到的例子:
他的低位背身效率炸裂,但在遇到科比前,经常打出15中10的高效表现,却就是无法把出手加到25次的级别,因为中锋低位需要喂球,属于高成本的进攻方式,效率和频率都受限,更多时候只能看着低一级别的队友勉强出手,最终成为了季后赛被横扫最多的超巨。
而这种攻坚场合,就需要低成本——前置战术少、消耗时间短、空间依赖低等——的进攻方式,来消化球权。
因此,攻坚手段,说白了,就是低成本的进攻开发方法。
最简单的,超远距离乱扔一个,这种没有任何成本的出手方式可以基本无限消化球员——当然,效率也是另一个极端。
而比赛是为了赢,所以我们肯定不能真的乱扔超远,即使是低成本开发进攻,我们也需要让这种进攻方式的效率尽可能高一些——所谓的球星攻坚能力,就是用低成本进攻方式维持一定效率的能力。
那么在搞清楚这个定义后,我们可以思考:
背身一定是低位攻坚么?
答案是否定的——低位只是与防守球员硬碰硬肉扛肉,看起来很“攻坚”而已,对于大多数球员来说,他是一种相对“奢侈”的高成本进攻方式。
在奥尼尔的例子中,我们已经阐述过这个问题,这里可以稍微展开——顶级中锋在低位,的确能摧毁大部分对位,但中锋的体型、身高、重心和运球高度都不支持他们在防守中长距离运球,所以他们没法自己运球到甜点位。
在要位的过程中,肉搏消耗的体能和时间不提,后卫球员还要适时、准确地上球,大了小了高了低了都会使中锋被动改变重心,从而失去低位要位中的对抗优势,导致丢掉原本卡好的位置,错过快速完成终结的机会,这种时候再想下球进攻,面对的骚扰、损耗的时间,都会更棘手。
因此,不难看出背身是种成本挺高的进攻方式,在传球越来越困难,内线堆积人手越来越多的关键时刻,作为攻坚的手段并不比其他方式好用——中锋也普遍是攻坚能力更弱的位置,他们的有效接球与终结范围都太小,对持球人的依赖跟高。
会有人说了,中锋和杜兰特的背身无疑是两种打法,前者是向内施压的攻框,后者无疑会更多完成向外的转身或后仰中投,而且杜兰特明显有远强于中锋的自主运控能力。
但问题在于,这些未必能帮助他真正把“低位背身”的成本,降低到适合攻坚场合的程度。
杜兰特可以运控,但更多体现在面框的摆脱,这是他巅峰期结合身高、投射、运控和球感的杀招,但他的运球高度依然让他不容易应对密集的两翼夹击骚扰,因此,并不适合在中间地带完成多次的运球,更适合他的依旧是甜点位接球的快速出手。
篮网时期,杜欧组合曾经被凯尔特人横扫,所暴露的就是杜兰特在中间地带运球时,迎接对抗与骚扰的能力不足的问题——会有人说那时他大伤之后下体力量与爆发力下滑,但雷霆后期的他也没解决这个问题,至于宇宙勇,库里为他提供了中间地带的开放环境,没有人敢往这个位置堆积人数,根本没有要杜兰特证明这项能力的场合。
所以运球行进到中近距离形成低位,原本也不是适合杜兰特的打法:
同体型球员,杜兰特背身扛不动,反而不如面框摆脱(经典拜佛晃字母)或无球走位挂住——甚至强拔(17总决赛弧顶拔勒布朗)——都比让杜兰特低位撸好用。
而小个防守杜兰特,不断骚扰下球时,依靠背身接球,快速完成翻身跳投的确是杜兰特解决矮个错防的利器——勇士期间打贝弗利坐保罗等——但这种打法中,杜兰特其实成了类似德克的存在,不借助运球进入低位,而是无球进入攻击区域,等待其他人上球。
这时,其实一个回合的成本就高起来了——需要空间,需要上球人,需要前置的落位时间——勇士可以提供,而后面的篮网和太阳,并没有太好的环境和资源。
所以,通过这些论证我们大概可以明确一点——低位背身并不是所谓攻坚的不二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是个成本相对高昂的进攻方式,不适合在关键时刻施展来消化球权。
所以通过杜兰特来论证背身在攻坚中的作用,并不是个合适的命题。
另:德克的背身可以攻坚,在于他是更纯正的内线,大部分用来对杜兰特的3号位球员,都不足以抗德克的吨位,给了他更好的对抗下护球与应对骚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