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对刘峙的评价并非心理战,而是刘峙确实指挥不了现代化战争
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
这话听着挺带劲,是吧?可谁能想到,说这话的刘峙将军,曾经是个叫得上名号的常胜将军,最后却被人贴上了猪将军的标签。这位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高级将领,到底经历了啥?他的人生起起落落,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刘峙这人啊,从小就跟军队打交道。1892年生在湖南长沙,七岁就进了陆军小学,后来又考上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你说这家伙,从小到大都在学打仗,按理说应该是个军事天才啊。
1924年,刘峙进了黄埔军校当教官。这一步可真是走对了。在黄埔,他不光能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还认识了个大佬 - 蒋介石。要说这刘峙也是个有本事的,1925年东征陈炯明的时候,他带头冲锋,挥舞着大刀就往前冲。这一仗打下来,刘峙可算是出了名,大家都叫他刘大刀。
蒋介石看中了刘峙这股子劲,从此刘峙就成了蒋系的嫡系,仕途是蹭蹭往上窜。到了中原大战的时候,刘峙已经是第二军团总指挥了,手底下管着7个纵队呢。这在蒋系军队里,除了蒋介石和何应钦,就属他官最大。
可是啊,这世事难料。1936年的西安事变,成了刘峙军旅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张学良和杨虎城把蒋介石给扣了,刘峙二话不说就站在了何应钦一边,主张用武力解决。
你说这刘峙,怎么就这么死心塌地跟着何应钦呢?原来啊,从黄埔时期开始,刘峙就一直是何应钦的得力助手。何应钦往东,他绝不往西。这次西安事变,他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何应钦,根本没想过要独立思考。
结果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蒋介石没事。刘峙这一通操作不但没得到赏识,反而让蒋介石对他产生了怀疑。从那以后,刘峙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就大不如从前了。
到了抗日战争,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可是啊,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真是差强人意。1937年9月的保定会战,刘峙指挥不当,没能挡住日军的进攻,最后保定丢了。
这一仗打完,大家才发现,刘峙这人在现代战争中可真是个门外汉。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还在用老一套的打法,结果可想而知,损失惨重。打完这仗,刘峙还得了个新绰号 - 长腿将军,意思是他跑得快。
蒋介石看不下去了,把刘峙调到后方,当了个重庆卫戍总司令。这差事听着挺威风,其实就是变相贬谪,把刘峙的兵权给剥夺了。直到1945年2月,刘峙才又被重用,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可是到了1948年,形势更加严峻了。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蒋介石实在是没人用了,只好又把刘峙找来,让他当徐州剿总总司令。
刘峙虽然嘴上说得硬气,心里却门儿清。他知道自己难以胜任这个重任,还主动要求蒋介石给他派个副手。这么做呢,一方面显示了他识时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惨败。虽说这个锅不能全让刘峙背,但他确实是主要责任人之一。更让人无语的是,战役期间刘峙还在忙着转移自己在海州的盐业资产,为了这事儿不惜改变军令,结果害得黄百韬的近10万人马被包围全军覆没。
刘峙这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从保定军校的高材生,到黄埔军校的风云人物,再到常胜将军,最后却落得个猪将军的评价。他的才能在早期的军阀混战中还能应付,但到了现代化战争的年代,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回头看刘峙的一生,不得不说,这位将军确实有些本事,但也有明显的短板。他擅长的是传统战争,对现代化战争却认识不足。而且,他太依赖上级的赏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重大事件中,他往往选择盲目追随,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最后说说刘峙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吧。作为一个高级将领,在国家命运攸关的时刻,还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这种行为实在是难辞其咎。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应该胸怀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刘峙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反映出他在面对新时代时的不适应。
刘峙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固守成规是行不通的。无论是打仗还是做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