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标本制作师王耀:一年制作50具标本,从业十几年,却依然恐惧

论芸轩 2025-02-15 15:22:04

2008年,随着《入殓师》的上映,人们开始了解这一类的职业,但大多数人仅限于了解,而王耀却选择成为一名人体标本制作师。

他每天都要跟遗体打交道,一年最少要处理50具遗体。可尽管如此,他在工作的时候,还是经常会害怕。

那么,他为啥还会恐惧呢?他又是为何,选择从事这个职业呢?

离奇的经历

2017年夏天的某个晚上,王耀照常在工作,他正准备着跟同事一起,将一位老人捐赠的遗体,推到解剖室。

就在他们刚刚将遗体搬上解剖台时,突然听到了一阵细微的嘟囔声。王耀和同事安静下来,开始找声音的来源,这一找可好,声音就是从遗体袋子中传出来的。

王耀和同事吓的拔腿就跑,可是遗体是有新鲜度的,没经过冷藏的遗体,要在6-8小时内做成标本。

于是,王耀强制自己冷静下来,鼓起勇气靠近遗体,决定将袋子打开一探究竟。

打开之后,他才发现声音是从遗体胸口那块传出的,等到翻开口袋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型的收音机。

这时候王耀松了一口气,原来是他们在搬运的过程中,一不小心碰到了收音机的开关,这才有了这场乌龙。

而这样离奇的事情不止一件,他经常能够碰到。除此之外,在将遗体进行标本制作的过程,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

其实,王耀学习的并不是这个专业,而让他从事这个行业的契机,还要从2008年说起。

决定从事人体标本制作师

王耀的家庭并不富裕,这也让他没能继续上学,早早就步入了社会,成为了华西医学院嘉德堂的一名楼层管理员。

这个工作的工资很少,每个月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基本开销。为了缓解家里的压力,他还经常会找各种兼职。

可是,眼下王耀的儿子马上要高考了,上大学将会有一笔不小的费用,自己的老母亲身体不好,总是需要三天两头往医院跑,他那点工资根本就不够花的。

王耀每天都被压的喘不过气,对未来一片迷茫。恰好这个时候,华西医学院发布了一条招工,要招一位人体标本制作师,工资待遇很可观。

他看到之后产生了兴趣,但是心里又纠结又害怕。他知道家里人一定不会同意自己从事这个工作,他自己也对这份工作有些恐惧。

挣扎一番过后,王耀还是决定要做这个,他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妻子,毫不意外得到了妻子的反对,觉得这个工作不好,还会得到亲戚朋友的议论。

王耀却已经下定决心,他跟妻子讲了这个工作的待遇,妻子知道他是为了家庭,虽然还是心疼丈夫,但还是选择支持他的选择。

这个工作,对医学没有了解还不能做,还好王耀平时值班的时候,也观察了一些,闲暇的时候也看了很多的医学书,对人体血管构造和尸体解剖也有一定了解。

不过,系统性的学习还是需要的,王耀被安排在一位导师身边学习。在教研室,他紧紧跟着导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个步骤、每个操作要点都牢牢记住。

常年面对遗体

学习了两个月后,王耀正式开始工作,尽管他提前做足了准备,但第一次独自制作标本的时候,还是很害怕。

正常制作室的门应该是关闭的,但第一次他太害怕了,将门打开着。

而他接触的尸体,是一具严重腐烂的尸体,一打开存放尸体的容器,就有一阵恶臭扑面而来,瞬间他的胃里就一阵翻江倒海。

但他不能退缩,只能忍着不适,戴上口罩,穿好防护服,可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那股子恶臭还是一直存在。

稍作休整后,王耀开始操作,他颤抖的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处理眼前的尸体。他的动作需要格外的小心,因为骨头不能被刀片划到,否则这具遗体就作废了。

就这样,王耀操作了五六个小时,终于完成了取骨工作。他整个人像水洗过似的,全身都没了力气。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废弃的软体组织,需要等着送到殡仪馆,但其余的骨头,则需要王耀放到特制的砂锅,煮上四五天。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他需要时刻观察着,不能让骨头煮烂,不然就功亏一篑了。

骨头煮好后,王耀需要再检查一遍骨头里残留的组织,清理完之后,把骨头放进丙酮溶液中泡着,然后灌入组织保存液,整个工序才完成了。

而这些工序,就是王耀日复一日的工作,他每年要处理50多具遗体,除了运输尸体、制作新的人体标本外,还得维护旧的标本。

而制作室时常充斥着福尔马林的味道,这味道让人一闻就忘不了,很多人都会绕道走,但王耀却将它当作提醒。

每次工作结束后,他总是习惯性地洗手洗五遍以上,洗澡也会洗很久,总觉得身上有洗不掉的血腥味。

身体上的劳累还能克服,休息一下就会好很多,而心理上的折磨,才是王耀最难克服的。

心理上的折磨

有一次,他在操作间处理两具遗体,刚给其中一具灌注好液体后,转身准备处理另一具需要取骨的遗体。

结果他刚拿起解剖刀,突然感觉背后有人轻轻拍了一下他的屁股,他顿时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手里一松,刀也掉到了解剖台上。

他连滚带爬地跑出去,从卷着的卷帘门溜到门外,坐在台阶上,心脏还在“砰砰”直跳,半天都缓不过神。

等心跳稍微平稳些,他弯着腰从门缝里偷看,才发现是那具遗体,因为灌注了太多组织保存液,手臂自然伸到了工作台外。

他无奈地笑了笑,心里暗自埋怨自己业务不够熟练。他常常宽慰自己,这些都是应该受尊敬的遗体,自己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正常的处理是没事的。

除此之外,很多进行遗体捐献的都是医学相关的人,普通人进行捐献,很多是为了省一笔丧葬费。

王耀有一次跟同事到绵阳收一具刚去世的遗体。到了地方后,是一名小姑娘接待的他们,去世的是小姑娘的父亲,但小姑娘脸上丝毫没有悲伤,反而一直在玩游戏。

在王耀询问遗体的相关事宜后,准备进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小姑娘不耐烦的拒绝了,只让他们快点将遗体搬走。

王耀也不能多问,只知道捐赠遗体是小姑娘父亲的决定,只为了不麻烦女儿,不让女儿掏丧葬费。

对于这种情况,王耀都会有一种无力感,但他并不能做什么,只能怀着敬意,送这些遗体捐赠者最后一程。

结语

其实,在人体标本制作刚刚发展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因为在人们传统的认知中,死亡是比较忌讳的事情,遗体更是应该怀着敬畏之心远离。

而且,解剖室又暗又冷,很多人稍微靠近就很害怕,更别提从事这个行业了。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行业慢慢被人所了解,有一些人开始接受这个行业。与此同时,争议也出现了。

一些国家把人体标本制作商业化,成立专门的生产基地,大规模制作和销售人体标本。这种做法遭到专家们的强烈批评,他们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挑战了伦理道德底线。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行业也让人们开始深入思考死亡,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体标本制作行业,对医学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著名哲学家恩格斯曾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

所以,除了王耀外,还有很多从事这方面的医学工作者,是很伟大的,他们克服了自身的问题,为医疗做出了贡献。

同样,进行遗体捐献的人,也是很伟大的,他们同样为医学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四川观察——血腥、气味刺鼻,就业率100%!四川大学法医学,为生者权,为死者言。你,敢报吗?

文明风——“死亡博士”再开人体世界塑化尸体展

中国医学伦理学——人尸体标本用于骨科生物力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真实故事计划——故事:华西医科大学人体标本制作师:每年处理50具遗体,全靠捐献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图片和内容,都来自官方媒体或互联网,如果存在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马删除,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部分进行了润色,如有雷同,请不要当真

0 阅读:0
论芸轩

论芸轩

关注我,看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