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青,山西人,盗窃惯犯,江湖人称"山西贼王",曾因盗窃金额巨大,在1985年被人民法院判处死缓。
然而,这样一个重刑犯,却在1988年冬越狱。此后的两年间,他为了逃脱追捕,先后杀死16人、杀伤13人,还亲手抢劫汽车、撬盗保险柜无数。
1990年春,王彦青在湖南某地落入法网。执行死刑前一天,这个血债累累的家伙却提出一个要求,说愿意用盗窃绝技交换。
考虑再三,警方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彦青,出生于1966年,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也是一个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
王的父亲是太原重型机器厂的职工,收入还算不错,是当时农民收入的好几倍。尽管如此,他的工资也只是维持全家人温饱。这是因为,他上面有父母,下面6个子女,负担太重。
王彦青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据他自己回忆,童年时经常忍饥挨饿,一年到头没几次能敞开肚皮吃饭的机会。
这当然不能怨天尤人,主要是父母没有计划生育概念,没有采取避孕措施。即使放到现在,一个人维持家庭十来口人生活,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可是王彦青不那样想,他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那是世道不公。他经常向父亲提问说:“爸爸,跟我同龄的孩子,为什么有的人穿着好看的衣服,我却只能穿哥哥姐姐穿下来的破衣烂衫?”
“为什么有的人吃香喝辣,我却吃糠咽菜?”
父亲是个大老粗,也没有心思教育孩子,只是简单粗暴地给了一脚:“你到学校好好上课就是,问他娘的那么多干啥?”
这种环境中,让王彦青产生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饥饿是社会不公造成的。既然老老实实劳动过日子的人吃不饱饭,那我就不该通过什么好好学习去改变命运,而应该找到一条不劳而获的方式,更为体面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少年王彦青的筋骨精壮,力气过人,这样的身板,即使他学习不好,去当装卸工,或者到工地搬砖,也能过上好日子。
可是他的人生观出了问题,选择了偷盗。
第一次偷窃,是在幼年时,当地的水果、蔬菜集市上。
道路两边的小摊上,黄灿灿的杏子,红彤彤的苹果,很快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别的孩子在母亲的陪伴下,美滋滋地品尝。王彦青看得直流口水,摸了摸口袋,只有一个弹弓,没有一分钱。
他跑回家对母亲说:“妈妈,给我五分钱,我想买个苹果。”妈妈抬手就是一巴掌:“想得倒美,为娘哪里来的钱给你。”
王彦青捂着火辣辣的脸,夹着尾巴跑了出去。执拗的他想跟母亲抬杠,你不是不给我钱吗?今天我非要吃到这一口不可。
于是,他转身到了集市上,在拥挤的人潮中,趁着摊主卖货时不注意,飞快的伸手偷了一个苹果,藏在袖子里,悄然离开。来到一个人无人的地方坐下,王彦青狼吞虎咽地大口吃了起来。
第一次就这样顺利尝到了“劳动果实”,王彦青备受鼓舞。他忍不住又回到集市上,用同样的办法偷到了别的水果,除了自己美餐一顿,他还满载而归,带到家里。
看到儿子的战果,母亲不但没有谴责,反而将孩子们招呼过来分享,一边吃一边夸赞。在母亲看来,儿子是小孩子,偷点自己爱吃的东西,这不是什么大事,跟品德无关,长大一些后,孩子自然知道那是不该做的。
受到母亲的鼓舞,王彦青越发大胆,除了偷水果、蔬菜,还到庄稼地里偷玉米、苞米。
如果仅仅如此,王彦青也只能成长为一个不入流的小蟊贼,后来在公交车上一次奇遇,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走上了邪路,一发不可收拾。
1976年暑假,10岁的王彦青跟母亲和姐姐、哥哥到晋城姨妈家去。这天,他和母亲、姨妈和哥姐坐着公交车去逛商场。
到人民医院站下车的时候,一个戴眼镜学生一摸口袋,哇哇哭了起来。“我的钱包不见了,这里装着我娘看病的救命钱,谁捡到了请还给我,给您磕头了。”
车上几十名乘客纷纷摇头,说没有捡到。司机听说后,觉得这是一起盗窃案,他迅速将车开往附近派出所。
到了派出所,民警对车上的乘客进行询问,大家主动愿意配合搜身,证明自己的清白。结果翻遍大人们的行李衣兜,并没有发现那名学生的钱包,只能放大伙走。
到了百货大楼站下车之后,有个白胡子老头拉了王彦青一把,将他叫到一边,说“你娃的书包不错,在哪买的,我想给孙子也买一个。”“这是姨妈买的,我也不知道。”王彦青说。
白胡子老头接过看了一眼,迅速还给了王彦青,说了声“谢谢”,转身想走。这时候,王彦青突然低声上前道:“大爷,钱包是你拿的吧。”
老头子淡定摇摇头说:“瞎说什么,我才没见呢,你快找你娘去吧。”
就在王彦青转身下车离开,去找母亲和姨妈的时候,老头子突然跟着下车,叫住了他说:“孩子,我看你是块好料,给我当徒弟学手艺吧。”
王彦青听了一怔,满心欢喜。
原来,那老头是江湖大盗,人称“山西神偷”,他作案无数,身手敏捷。这天,正是他偷走了学生的钱包。到派出所的时候,又神不知鬼不觉把钱包放在了王彦青口袋里。
王彦青并非毫无觉察,感到了异样。他抬头望去,发现对面一个白胡子老头,一脸“慈祥”看着他,还给了他一袋山楂条。
对方的举动成功转移了王彦青的注意力,他没有再去考虑刚才的异样是咋回事。民警搜查乘客的时候,根本没注意王彦青的书包。想想也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不可能是小偷。就这样,老头钻了空子,瞒天过海。
老头子偷走钱包,放入自己书包的过程,王彦青根本没有看清,但还是猜出个大概。老头因此大惊,看出这孩子非常机警,有偷盗天赋。
他觉得,如此有潜力的孩子,稍作点拨,就能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日后或许能为自己赚钱,不然的话可惜了这等潜质。
就这样下车之后,王彦青被白胡子老头叫住,说决定收王彦青为徒弟,王彦青大喜,当即跪地磕了几个响头,对方从自己口袋里拿出几张钞票赏给他做见面礼。
这王彦青本来就喜欢小偷小摸,不劳而获,刚才见老头在众目睽睽之下弄到手那么多钱,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自己学会这门手艺,那不是很快成为富豪,腰缠万贯,过上幸福生活了吗?
这手功夫靠自学的话,何止一朝一夕。而且自学期间,难免还会失手,要被抓住挨揍,这要承担很大风险。如今,老头子愿意收自己为徒,简直是天赐良机,求之不得,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
就这样,王彦青决定拜老头子为师,从此不辞而别,离家出走,跟着白胡子老头,开始了“学艺”之路。
其实,那个老头从民国时期就是个偷盗惯犯,平日里住在深山的一个洞里。洞中,金银珠宝无数,绫罗绸缎堆积如山。这老头子已经什么都不缺,只是当偷盗瘾犯了之后,手痒痒,才下山偷上几次。
如此深居简出,警察自然也抓不到他。不过说实话,偷盗这么多年没有被抓住,这老头确实有绝技。
比如,在炎热夏天,他能用刀片将女子前襟划开,将藏在里面的钱包取走,不被对方觉察。这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需要流很多汗水,下很大功夫。
老头子在王彦青面前铺上几张纸,对他进行“切割”训练,要求刀片割到第三层,第四层就不能有任何损伤,连印迹都不能留下。仅仅是掌握这点技能,王彦青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而他的师兄,则用了半年才学会。
当然,偷盗的技术不止这一招,还有很多招数,最关键的是眼疾手快。为了身手敏捷,老头子要求王彦青能从冷油锅里抓东西,手上不能有油痕。到最后,则是把油锅烧热,进行抓取操作。此举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勤学苦练,王彦青基本掌握了老头的传统偷盗艺能。1978年春节,12岁的他告别了师傅,放起了单飞。
没有半年的时间,他就大显身手,偷盗了2000多次,平均每天作案10起左右。
当然,有时候他并非一人作案,而是有人配合。由于他有同伙,他作案多次,没有一次失手。
赚钱之后,小时候过够苦日子的王彦青并没有大肆挥霍,而是孝奉双亲,用偷盗的钱把家里的破房子拆掉,盖成了砖瓦房。母亲由此也过上了好日子,哥哥和姐姐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王彦青发财之后,也没有忘记乡亲。谁家有困难的时候,他出手大方,一给就是几十上百。甚至谁家的孩子因为没有学费而失学,他听说之后也会主动上门,慷慨解囊。
因此,他在村里口碑很好,根本没有人对他的暴富提出质疑,更没有想到他的钱是偷盗而来,即便是猜到了也没人嚼舌头,去捅破这层窗户纸。
王彦青虽然并不爱挥霍,但不代表是苦行僧。他有一个出名的爱好,那就是喜欢玩女人,而且一次就是几个。最多的一次,一晚上有8名女子相陪。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自然要耗费不少资金。
同时,王彦青还有一笔日常开支,那就是“公司”规模庞大。他有虚荣心,有当老大的欲望,收了不少徒弟。就像相声《小偷公司》中说的那样,王彦青事实上就成立了那样的公司,尽管没有注册。
“公司”里面有管人事组织的,有管公关的,有管分配的,还有管训练的。总之,里面吃闲饭的不少,一百多张嘴。这么多人,还都是没有底线,好吃懒做的混混,开支可想而知。
在形势的逼迫下,王彦青不得不改进偷盗技术,调整偷盗战略,把目光更多放在富豪和贪官的保险柜。这些人有一部分人的钱来历不明,被盗之后不敢报案,偷盗风险大大降低。
但是有一点,放保险柜的地方防范措施严密,有大狼狗,有高墙电网。这就要求,小偷们必须胆大心细,身手敏捷,快如闪电。
在王彦青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几十个手下撬保险柜的速度甚至比你用钥匙和密码打开都快。
由于他们的撬柜技能过关,成功偷盗多年。被偷之后,失主很少报案,具体偷窃数字还是这些人落网之后,自己交代出来的。
据王彦青本人交代,落网前的一年里,他们撬保险柜上千次,平均一天作案三起以上,金额数以千万计。
问题来了,王彦青一伙是盗贼,又不是劫匪,后来怎么会杀那么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