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视频,一个老人讲述了生产队时期的事,让我感到不可思议,老人讲得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六七十年代那会儿,假如一个人再懒再笨,生产队也不会丢下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六七十年代实行的是生产队,这就是社员之家,大伙都以小队为家。
你这个人再懒,哪怕回家啥也不干,你也得去生产队劳动,虽然也有劳动时偷奸耍滑、搞歪门邪道的人,但这也是极个别现象,不能代表全面。
因为生产队年终分配的时候,是按人七劳三(在这种制度下,粮食分配通常是“人七劳三”的比例,即70%分配给社员,30%分配给劳动力的贡献。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了社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劳动力的经济回报,体现了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的结合。)的分配制度。
那个时候,前面干活基本上是有带头的,后面打后阵压尾的,检查你的活干怎么样,剩下的小活,也有小包工、大包工管着,你即便再懒,你也得干,你这人再傻,也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们村里有一个出了名的懒汉,懒得一天连脸都不洗,干活总是晚去,而且出工不出力,磨洋工。生产队扣了他几回工分也不见效果,去做他思想工作,他也听不进去。
对于这种人也只是批评教育,没别的办法。就这么一个又懒又耍滑的人,小队也没有抛弃他,到年底分粮食的时候,虽然他挣的工分比较少,但还是按照正常人定量给他分的。
所以说,生产队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因为那会他们都是生产队的社员,那会儿的人都比较实在,生产队时期,你干活要是偷懒不着调,被人查到,管事的就会当场训你,严重了甚至还要到群众会上去批评你,甚至评工分的时候,你也能挣不上那么多分。所以,那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干劲十足的。
刚才说的那个懒汉,经过了几年的帮教改造,后来从思想上也有了很大改变,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改观,干活也比较实在了。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在生产队的帮扶下,还娶上了媳妇,小日子过得也是蛮可以的。
很多经历过那个时期的网民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网民A:我是生产队过来的人,生产队里面没有赖人一词,更没有嫌弃之说。那时的人民群众人人都是一心一意地为国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网民B:我一个60后,那时候生产队劳动记工分,男劳力比女劳力工分稍高一点,秋收时先把好的小麦上交国家,剩下不论精细粮按家庭人口和家庭总工分,人七劳三进行分配。
我家姊妹八个,父母和爷爷挣工分,肉油平时很少吃,生活虽然比不上劳力多的人家,但能吃饱,那时候庄上也有人嫌我家干活的时候没人,每到分粮食的时候分得最多,这是大实话。
网民C:我老家是山区, 山里人靠山吃山,爷爷农闲可以编山货,像背篓、簸箕、掃竹给供销社收购站卖了,有时还带着我步行去三十里外的县城赶集,县城有个大众饭店,卖的臊子面味道特香 ,可以解解馋。
生产队有饲养院,养羊只和牛马驴骡(牛、骡马驴主要是用于生产劳动,犁地、种田 碾场、 运输都离不开),每年中秋节生产队都要杀几只羊分给各家各户。生产队有专门的库房(或者窑洞) 存放来年的籽种和余粮,临近过年生产队还把库存的面粉分配给各家。
网民D:我是75年下乡的,一个村有四个生产队,我是没有看到一个社员是懒惰。尤其是年轻人,干起活来争先恐后,都不示弱。我代理副队长期间,带着老人、妇女和大姑娘小媳妇儿、知青们,大家干活都很自觉,没有偷懒耍滑的。
生产队不会丢下一个社员,就连曾经旧社会的老地主,虽然年老体衰、孤寡不能干活,也是按指标领粮食和蔬菜,社员分啥他分啥,从没冷落过,死后由生产队处理了后事。
网民E:我父亲已经去世好多年了,乡亲们说父亲是队长,经常让妇女老弱干轻闲点的活,男劳力干累点的活。意在帮扶家里只有妇女孩子的家庭。
网民F:生产队分粮,首先是每人先分基本囗粮,后面才是按工分分粮,你就一分工不挣,也是有基本口粮,工分粮如果你达不到平均工分的,得粮要出钱,超过平均工分的除了分粮还要得钱。
您经历过那个年代吗?您对那时有什么记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