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人们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看电视,
也就在那时候,电视上的节目开始兴起。
有很多的栏目,老一辈儿人现在谈起来还是津津有味。
在那个年代,地方的栏目也有很多出名的,
比如广东台的《粤韵风华》。
主持人伍燕就是在当时红起来的。
后来她嫁了个富商,家庭事业双丰收。
01
90年代的广州,《粤韵风华》的片头曲响起来。
伍燕站在舞台中央,笑容温婉,嗓音清亮,
聊着街坊邻里的新鲜事,
逗得屏幕前的观众乐不可支。
那会儿,她和任永全往台上一站,
像是天生一对,节目收视率稳稳地排第一,
街头巷尾的阿婆都认得她这张脸。
没人会想到,十几年后,这块荧屏会变得冷清,
连伍燕的名字都带着点旧时光的味道。
那晚的舞台上,伍燕穿着简洁的旗袍,
手里拿着话筒,灯光打在她脸上,
映出一种让人安心的光泽。
她聊着广州新开的商场,聊着街坊们的趣事,
偶尔cue一下任永全,两人你来我往,笑声不断。
观众透过屏幕,觉得她就像邻家姐姐,
亲切又不失优雅。节目结束,片尾曲响起,
巷子里的小孩还在哼着主题曲,
那一刻,广东台是每个广东人生活的一部分,
伍燕则是这热闹里最闪亮的一颗星。
可谁能想到,伍燕的起点并不是聚光灯下的舞台,
而是湛江一条安静的小街。
02
1975年,她出生在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
爸爸是刑侦警察,平时忙得见不着人影,
妈妈在艺术学校教书,身上总带着股书卷气。
伍燕小时候常跟着妈妈去学校,
教室里钢琴叮叮咚咚,舞蹈房里裙摆飞扬,
她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
学会了唱歌、跳舞,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课余时间,她喜欢站在小黑板前,
假装自己是主持人,对着空气讲故事,
逗得弟弟妹妹咯咯笑。
16岁那年,湛江办了个“港城小姐”比赛,
伍燕被同学推着去报名。
她站在台上,穿着借来的礼服,
笑得有点腼腆,却意外地从四千多人里脱颖而出,
捧回了冠军奖杯。
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受到舞台的魅力,
也悄悄埋下了未来的种子。
几年后,她考进广州的星海音乐学院,
学音乐、学表演,日子忙碌又充实。
21岁那年,妈妈在报纸上看到广东台“荧屏司仪大赛”的消息,
鼓励她去试试。
伍燕没多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站上了赛场,
凭着扎实的才艺和自然的台风,
拿了个第三名,还顺带捞了个“最佳才艺奖”。
这张入场券,直接把她送进了广东台的大门。
从湛江到广州,从课堂到荧屏,
伍燕的路走得顺风顺水。
90年代末的广东台,正赶上好时候,
家家户户都守着电视,节目收视率高得吓人。
伍燕刚进台里,就被安排到《粤韵风华》试水。
她和任永全搭档,像是老天爷赏饭吃,
两人往台上一站,节目就有了魂。
她聊起街坊邻里的八卦,语气像在跟朋友唠嗑,
任永全接茬儿,逗得观众笑声不断。
节目播出没多久,收视率就冲到第一,
街头巷尾的阿姨都开始叫她“伍燕姐”。
那几年,伍燕忙得像个陀螺,
主持《观众大广场》《大世界》,
还被体育部拉去播世界杯、奥运会。
她站在直播间,面对镜头侃侃而谈,
连专业术语都说得头头是道,观众看得直竖大拇指。
广东台的日子红火得不行,
可热闹背后,问题也悄悄冒头。
观众开始抱怨,遥控器一按就换台。
那时候,伍燕还在台上笑着,
没人知道,这块荧屏的光芒已经开始暗淡。
03
日子一晃,到了2000年代初,
广东台的热闹还在继续,
街坊们却有了新的消遣。
昌盛街的灯光亮起来,
《外来媳妇本地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看剧。
康家四兄弟的吵吵闹闹,街坊邻里的鸡毛蒜皮,
每集都能让人笑出声,又有点心酸。
剧里的场景,像是从广州老街搬出来的,
石板路、骑楼房,
连街角的凉茶铺都带着股熟悉的味道。
观众看着康祈耀忙生意、康祈祖闹笑话,
觉得这家子就是自家的缩影。
伍燕跟这部剧的缘分,早就埋下了。
她年轻时客串过几个小角色,戏份不多,
但每次站在片场,她都觉得特别亲切。
到了2010年代,剧组找到她,
希望她演个新角色——朱丽娅。
伍燕没犹豫就答应了。
朱丽娅是个事业女强人,康祈耀的上司,
业务上雷厉风行,生活里却有点迷糊。
她穿着高跟鞋走进昌盛街,往办公室一坐,
气场两米八,可一到家就忘了关煤气,
闹出不少笑话。
伍燕把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街坊们看着她,觉得这女人真有意思。
《外来媳妇本地郎》拍了二十多年,
集数破了四千,早就成了广东人的老朋友。
可时间久了,问题也来了。
老演员一个个离开,新面孔还没站稳,
剧情也少了当年的抓心劲儿。
街坊们的故事,慢慢变成了流水账,
年轻人打开电视,看两眼就刷手机去了。
伍燕的加入,像是给剧集添了把柴,
朱丽娅的笑话让昌盛街热闹了一阵,
可光靠一个角色,救不回整部剧的颓势。
04
荧屏外的广东台,日子也不好过。
2000年代中期,观众的选择多了,
网络视频、手机游戏,电视机渐渐成了摆设。
广东台的节目单还是老样子,
伍燕那会儿已经不常出现在综艺舞台,
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跳槽到岭南戏曲频道,专门推广粤剧。
这一步,很多人看不懂,
觉得她放着好好的“一姐”不当,跑去折腾冷门的戏曲。
岭南戏曲频道的办公室不大,
墙上挂着老艺人的黑白照,
空气里总有股檀香味。
伍燕一头扎进去,跑遍广东的戏曲团,
找老艺人聊故事,策划节目推新戏。
她站在后台,看着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腔,
觉得心里踏实。
粤剧是她小时候的记忆,妈妈带她去看戏,
戏台上的花旦一甩水袖,她就挪不开眼。
如今,她把这份热爱变成了工作,
录节目、写脚本,甚至自己上台唱两嗓子。
观众不多,但每次播出,
总有老街坊打电话来说,听到这些曲子,想起了从前的日子。
伍燕的坚持,像是一场安静的坚守。
广东台的综艺舞台渐渐冷清,
戏曲频道却多了点人气。
她忙着节目,忙着跑团,日子过得满当当。
可生活里,她还有另一个角色——妈妈。
05
2000年代初,她低调结了婚,
老公是中山的一个生意人,
平时忙得不见人影。
两人有个儿子,伍燕每次提起他,
眼睛都笑得眯起来。
她曾为了孩子,放下工作好几年。
那段时间,她从荧屏上消失,观众问起,
才知道她在家陪儿子写作业、看动画。
家里的大事小事,伍燕一肩挑。
儿子上学,她早起做早餐,
中午接送,晚上陪着练琴。
周末,她带儿子去公园放风筝,
风吹过草地,孩子的笑声让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丈夫忙生意,家里的事基本靠她操持,但她从没抱怨。
几年后,儿子大了,伍燕又回到荧屏,
以朱丽娅的身份,重新站在昌盛街的灯光下。
日子一天天过去,广东台的信号还在播,
屏幕却少了当年的热闹。
街头巷尾的电视声,变成了手机里的短视频。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片场还在拍,
康家的故事还在讲,可观众的眼神,已经飘向别处。
伍燕站在戏曲频道的后台,
听着台上的唱腔,心里有点复杂。
她知道,粤剧和老剧一样,
都是广东人的根,可根再深,也得有新芽冒出来。
06
如今伍燕50岁了,还在进行着她的事业。
她在专注事业的同时,也不忘对家庭的照顾。
她的生活过得幸福,也羡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