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很懂得变通,他不仅想到找门路需要送礼,还得想出办法确保送礼到位。他身段柔软,看起来是个滑头。可是,他很孝顺母亲。他对侵占自家财产的舅舅也没有怀恨在心,恶言相向。更没有去告官诉讼,强硬的讨回家产。他只是努力的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路。从这一点来看,他是个非常难得的温厚人。在古代,舅舅被称为舅爷。外甥对舅爷是非常尊重的,就如同爹妈一样。舅爷也需要照顾晚辈,特别是自己姐夫不在了,他更应该照顾姐姐和外甥。必要时候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尤其是要讲道理,培养外甥成人成才。
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说,我只愁你没个计算儿。你若到你大房里去低声下气,巴结他们管事的人,也弄个事儿来管管,偏弄这些个香料之类的胡闹。前儿我撞见你们三房老四。也就是贾芹。要不是他能干,管理和尚道士这么好的差事就能给他。他哪里知道,贾芹得到那个差事,根本就不是因为他能干。这个话题正触到贾芸的痛处,本来那个差事就是他的。因为找错了人,他才错失良机。贾琏和宝玉他们是大房贾代善的嫡亲后人,卜世仁说的三房、四房,就是荣国府的旁系分支。贾琏向宝玉介绍说贾芸是后廊五嫂子的儿子。就是说贾芸他们这一股就是老五这一房的。贾芸见舅舅唠叨喋喋不休,就起身告辞,觉得他在侮辱自己。舅舅还装模作样地留他吃了饭再走。
贾芸满怀希望而来,却注定失望而去。他舅舅卜世仁害怕被外甥连累,直接拒绝不肯帮忙。还跟老婆演起了一唱一和哭穷的双簧。小人嘴脸令人不齿。
亲外甥从来不张口,如今有了难处想到舅舅,是想舅舅解囊相助。卜世仁拿钱给外甥买了冰片、麝香,就谈不上破坏规矩之事。贾芸日后还钱,就是舅舅的人情。奈何卜世仁根本不想帮助贾芸,实在令人寒心!不仅如此,随后他与妻子的表现,更加令人恶心。
他这时候舅妈开口了,贾芸的舅妈更是一朵奇葩,她居然好意思说家里没有米了,你要留下外甥挨饿吗?《红楼梦》里写得精彩的不仅有宝玉他们的富贵荣华和风花雪月,还有像贾芸这样的卑微者,以及卜世仁这样市井小民的生活。不愧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贾芸越是替自己分辩,说得越是有条理,卜世仁便越恼怒,越嫌弃贾芸。卜世仁说贾芸吃了饭去,他娘子说家里没有米了,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接着就大呼小叫地唤女孩儿借钱去。这分明是喊给贾芸听的。卜世仁的娘子、贾芸的舅母这么说,他家居然混到半斤半斤买面吃的地步了。不仅如此,而且家里再找不出一点余钱,买半斤面还得借款。试想,像她说的那半斤面是给卜世仁吃的,如果贾芸不来,卜世仁娘子和女儿银姐,难道就饿肚子吗?当然不是。他们不过是为了撵走失意的穷外甥而已。
一个香料铺老板,家里半斤面也没有,还要现去借钱买,鬼才会信。卜世仁开得起香料铺,赊出四两冰片麝香不至于影响什么。况且是亲外甥要赊,又不是白要,贾芸承诺八月按数送银子来。面对亲外甥求助,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其冷酷无情跃然纸上。作者借卜世仁夫妻,写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也罢了。但是与此有关的另一句话,却对后文有着重大的暗示。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常常语带双关,暗示人物的品行和作为,例如詹光、单聘人,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这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不愿意帮人还装模作样舅舅的嘴脸。其实可不真就“不是人”。卜世仁这个人物,全书只出场这一次,作者仅仅用一页文字。就把他们夫妇那种吝啬刻薄、薄情寡义的嘴脸,和一个六亲不认、自私刻薄的灵魂。惟妙惟肖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读后不觉为其一笑,而后又有些心酸。
《红楼梦》成书的时代是清朝,中国明代就产生了商品经济的萌芽,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以货物买卖、商业经营为生的商人阶层。他们唯利是图,以追求财富为最大的人生乐趣。在他们眼里,亲情、友情一文不值。爹亲娘亲也不如银子亲。卜世仁就是这个阶层的典型代表。她连亲姐姐都骗,怎么能在乎外甥?作者也许还有更深的用意。后文王熙凤死后,狠舅王仁参与出卖外甥女巧姐的勾当。写这两个舅舅名字里面都有一个仁字,应该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