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3:是“整顿内娱”,还是造一场戏?

科技大怪兽 2025-02-19 15:25:36

镜头扫过热闹的演播室,参赛演员们站成一排。

这边刚因为迟到问题被点名批评,那边又有人被当众提问:“谁整过容”“代表作是什么?

”问题一个比一个直白甚至犀利,空气瞬间安静下来,场面有些尴尬。

导师们夹带着些许“高高在上的”意味,用各自的表情传递对当下演艺圈的不满。

而屏幕外,观众们的弹幕炸开了锅:“这才刚开始就这么猛,后面还怎么演?

这样的开场,在当下的综艺里并不少见。

特别是“演技类”节目,总少不了这种用争议点瞬间吸引眼球的桥段。

但问题来了,这种唤起观众注意的手段,真的是在解决内娱的问题,还是仅仅借着风头炒作一场戏呢?

开场就玩“黑红”:从话题演员到刻意制造冲突

《演员请就位3》的玩法其实很熟悉。

从节目选人开始,就已经看准了“黑红”路线——孙丞潇、刘梓晨这样的选手靠话题出圈,姚笛、杨子这样的演员背着争议性标签登场,还有些在大众眼里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演员”。

节目似乎精准地找到了观众容易“上头”的点,知道怎么看的人会讨论、会吐槽,从而让节目变得更热闹。

但回过头来想想,这真的是需要的吗?

首期节目刚开场,便安排了金巧巧迟到的桥段以及导师犀利表态,这无疑在暗示某些演员职业素养不过关;随后又用一些提问轮番考验学员,仿佛是在对当下演员“通病”进行大面积揭发。

可实际上,这一切是否真实并不能下结论。

毕竟大家都明白,综艺离不开剧本。

有些戏份安排,是为了效果服务,而非真正还原了行业现状。

这样的“开局整顿”,看上去冲击力十足,但背后的问题却并不简单。

它是否真的能反映行业真相,还是更多迎合了人们对“内娱乱象”的假想?

“怪象”还是“现实”:节目反映的是行业还是观众偏见?

一方面,观众看了节目,会觉得现在的演员门槛太低,内娱的确需要整顿。

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表演环节里,学员们难以塑造人物、连生活化场景都无法做到时,更加坚定了这一点。

弹幕刷起:“这种人也能叫演员?

”“原来这么多人都是靠脸吃饭……”

但另一方面,真的无法完成这些任务的人多吗?

还是节目为了效果,故意截取了其中最“翻车”的部分来放大。

在这样的剪辑之后,普通观众看到的问题可能并不真实,反而是一种为了制造冲突感而精心设计的产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节目中选手们的多元背景,有的甚至并非专业演员,而是带着一定话题性参与进来的跨界人物。

这种选人逻辑,更像是在给矛盾加料,因为他们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

节目最终传递的观点是否准确,就变得很耐人寻味。

如果为了收视率堆砌争议,却让观众对整个行业有了更负面的印象,这样的“整顿内娱”真的有意义吗?

反思综艺剧本:行业需要“整顿内娱”,还是解决新问题?

回头看,这类演技综艺的形式并不是新鲜事物。

早年间的一些节目,确实给行业带来了一些积极作用,比如捧红了一些优秀但缺乏曝光的演员,也敢于直面行业的种种问题。

但今天不同了,行业内外其实都在发生变化。

整个影视行业本身已经过了一波整改期,许多过去饱受诟病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天价片酬不再被允许,滥用替身等行为被关注,甚至演员使用原声成为主流。

而在过去一年,几部主旋律爆款剧的成功,说明行业内容的升级也在进行中。

换句话说,过去那种用激烈手段揭行业乱象的综艺,曾经是有意义的,但眼下已经不再符合行业的真实需求。

这样做,不是“治病”,而是让已经病入膏肓的行业更疲乏。

现在观众的眼睛也越来越挑了,对内容的需求早就不仅是感官刺激,而是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和共鸣。

但遗憾的是,节目却还是用老旧的套路在炒作,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从行业远了?

演技类综艺为何陷入自我复制

不难看出,现在的演技类综艺正在陷入一种自我复制的怪圈。

从形式到内容,依旧是用“矛盾升级、导师点评、学员成长”来推动。

导师站得很高,学员展现不足,观众一边吐槽一边看热闹——节目就靠这些拉流量。

可是,当行业的主要问题已经从表面现象转向制作逻辑深处时,这种表演无疑显得“离题”。

观众需要的是更好的内容,行业需要的是更强的故事创造能力,而不是一档用老方法拷问新问题的综艺。

或许,节目组也知道这一点,但“黑红”显然是更容易的捷径。

可这种捷径走得太多,不仅让行业看不到进步的方向,也可能加剧观众失去耐心。

综艺节目和行业生态的互动,其实从来都是微妙的。

好的内容可以推动行业向前,而无意义的“争议”却只会暴露疲态。

面对演技类综艺的困境,观众也许需要问自己:我想看到的是更真实的表演,还是一场虚构的戏?

行业在变,观众在变,但希望有一天,屏幕上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毕竟,无论是演员还是节目,最终留住人心的,从来不只是争议,而是真正值得回味的好内容。

0 阅读:20
科技大怪兽

科技大怪兽

康子淳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