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务院公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并将于4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不仅用34个条文规范了视频图像采集设备设施安装范围、数据保存期限和查阅权限,更在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上做出了平衡。
从民宿更衣室到军事禁区周边,条例以列举式禁令堵住窥私漏洞;从数据存管到信息传播,用全链条规范筑牢隐私防线。这些制度设计,是对以往诸如售楼处“无感抓拍”等乱象的精准回应。当房企通过瞳孔识别追踪看房者、用算法切割购房优惠时,法治的及时补位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正如专家所言,任何未经告知的信息采集都是越界,任何以商业利益为名的隐私侵犯都需亮起红灯。
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面对房企“渠道风控”等新型技术变种,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更灵敏的响应机制。从备案举报制度的落地,到公安机关监督责任的压实,法规提供的不仅是处罚工具箱,更是社会治理的导航仪。当技术发展跑在规则前面时,法治的及时校准才能确保科技向善。
这部条例的施行,我国在数字治理领域再次迈出关键一步。在摄像头密布的时代,唯有坚守权利边界,方能实现安全与自由的双向奔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景雄
一审 方勇
二审 田洋
三审 欧阳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