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上海教育发展的历史,“敬业”有其特殊的地位。清嘉庆《上海县志》卷六《书院篇》记载:敬业书院初名申江书院,为按察使翁藻、知县王侹所建。翁藻,素以“兴教化、礼贤士”为己任,有志于训士以立品读书,积极筹措创建书院工作,终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与知县王侹率先捐俸,将敬一堂西首诸生会集的官房修缮一新,改建为讲堂斋舍,题名申江书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巡道杨魁改“申江书院”为“敬业书院”。书院由官方延请名流贤士担任山长,按时授课,发给津贴,这成为上海书院制度的开端,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盛赞它为“海滨邹鲁”。
书院一向顺时而变,1902年春改为敬业学堂,1905年始用校长制,叶景沄首任校长,改为上海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在课程中最早设置“西算”“理化”“博物”等学科。民国后,1923年改办初中,1929年又添办高中,改称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
敬业中学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抗战时期上海沦陷,敬业中学改组为私立南方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乔石组织师生成立“四维学社”继续办学。抗战胜利后复名为“市立模范中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回顾二百七十多年的风雨征程,学校一次次地将自己与民族、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他们中有在国家民族危亡时期为国捐躯的十余位烈士;有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前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副委员长朱学范、丁石孙,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和桥梁大师林元培等十余位两院院士。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及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