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先生”到“儿刘基”,神机妙算刘伯温为何悟不透自己的人生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4-10-22 07:50:26

刘伯温究竟是何许人?

史载与民间传说纷纭不断地被神化,可呼风、能唤雨、通星象、精卜筮、晓吉凶、知阴阳,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莫测之术。天下事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流传《推背图》《烧饼歌》,成为神人。

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生于1311年,正值元朝中叶的全盛时期。在民间,刘伯温的名气远远大过刘基。他是浙江青田县九都南田武阳村人(今温州文成县)。

出自书香世家的刘伯温,高祖父刘濠,出任过宋朝的翰林掌书,祖父和父亲,都是儒林中的佼佼者。而刘伯温与其上辈不同的是,他不仅尊崇由内圣开出外王的孔孟儒学,更喜欢运筹帷幄的横霸之术。《明史》上说他“博通经史,于书窥。尤精象纬之学”。

二十二岁考中进士,然后滞留北京候补,三年后,被安排到江西行省担任高安县丞。此后,二十年的官宦生涯,先后任江西行省掾史、江浙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江浙行省郎中等下级官员。最后在任处州路总管府判时,因与上司争执,一气之下便弃官归里,这年刘伯温四十七岁。

弃官归隐南田武阳山中的刘伯温发愤著《郁离子》一书。书中审视古往今来成败得失的教训,概括分析了元朝的腐败,其中多为有感而发,冲破旧的框框,博采了众家所长,调整解释了当时万众的疑问,其中论证雄辩奇异诡妙,比喻形容应用得更是恰如其分,同时又不失其本意。

《郁离子》从根本上扭转了刘伯温前半生颓废坎坷的命运,拨云见日。

据说,朱元璋知道刘伯温这个人的名字,缘于另一位硕儒朱升的推荐。朱升亦是元朝归隐的官员,与朱元璋同乡。他被朱元璋请出山后,便向朱元璋推荐了“金华四杰”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朱元璋为招揽人才,立即委派专人前往浙东,将“金华四杰”请到南京。

对于四人的到来,朱元璋给予足够的礼遇,除了集体接见并宴请,还与四个人进行单独谈话。四场谈话的内容,至今已不得而知,只知道刘伯温此时向朱元璋面陈了“时务十八策”。

“时务十八策”的具体哪些内容,除两个当事人之外,断无第三人知晓。史载均语焉不详,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时务十八策”为朱元璋日后取得江山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连吴王都还未称,只是韩林儿麾下一支部队的指挥官。当韩林儿称帝的时候,朱元璋还表示了拥戴。大年初一,在中军帐内设下韩的御座。朱元璋的部下将领,都奉朱元璋之命,对着那御座行叩拜大礼,独刘伯温不搭理。别人问他为何倨傲,他不屑地说:“此(指韩林儿)牧竖耳,奉之何为?”意思是这种平庸无能的人完全不值得尊敬,更不值得追随。

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便把刘伯温找去询问缘由。刘伯温单刀直入告诉朱元璋:‘你就是取代元朝的真命天子,何必还要去侍奉他人?!”在这一点上,刘伯温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刘伯温在朱元璋帐下,主要是承担军师的角色。他每献一计便成一事,因此深得朱元璋信任。每逢军国大事,朱元璋有吃不准的地方,必然会请教刘伯温。朱元璋从来不叫刘伯温的名字,而是尊敬地喊“老先生”。那时,在朱元璋的集团里,谁都知道朱元璋把刘伯温当老师来对待。

翦灭群雄,创建大明王朝,刘伯温确有功劳,所以朱元璋在《赐归老青田诏书》说:“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从朱元璋的诏诰中可看出,刘伯温对朱明王朝的贡献,是掐指数算、占卜观象取得的。

明代的正史和野史,都有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的记载。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吴王朱元璋率主力撤离南昌驰援安丰后,陈友谅立即出兵欲夺取南昌。朱元璋闻讯后迅速回兵截击,与陈友谅的部队在鄱阳湖相遇。

朱元璋以20万人的队伍,与陈友谅的60万大军,决战鄱阳湖,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使朱元璋也不免疑惧重重。刘伯温鼓气说:“昨观天象,我军必胜,但努力痛击。”并与朱元璋乘坐同一艘白色旗舰,须臾不离左右。

战斗打到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旗舰的胡床上督战,坐在他身旁的刘伯温突然一跃而起,拽着朱元璋说:“走,快走!”朱元璋不明就里,也不及细问,只得跟着刘伯温迅速撤到另一艘战船上。还没坐定,一发炮弹就准确的落在朱元璋的旗舰上,瞬间旗舰被炸成碎片。

随后,刘伯温建议移师湖口扼住鄱阳湖入江通道,等到金木相犯日再与陈友谅决战。按五行学说,朱元璋为金命,陈友谅为木命,金木相犯即金克木之日,选择这一天决战,陈友谅必败。

由于朱元璋毫无保留地采纳刘伯温的计谋,鄱阳湖大战最终以陈友谅的惨败而告终。此后,朱元璋顺风顺水,三年而得天下。

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开国封了36人,其中公爵6人、侯爵30人,但没有刘伯温。虽然当时就有人认为,刘伯温的功劳远高于其中许多人,即使同李善长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可他却被排斥在外。

直到过了20天后,又补封了2个人,其中才有刘基,但官只资善大夫、上护军,爵只诚意伯,岁禄只二百四十石,官职爵位既比李善长、徐达低了两级,俸禄更是只相当李、徐二人十几、二十分之一,既无铁券,也不世袭,在38人中排名最后一位。

这种安排很明显地表现出朱元璋对刘伯温产生了戒心。朱元璋怕刘伯温用自己的学问来对付他。给刘伯温的定位是:只允许议政,不允许执政。换句话就是当顾问。

作为顾问的刘伯温在朝中不结党营私,连朱元璋都感慨:“满朝有党,只有刘基一人不党。”

朱元璋一次把刘伯温找来密谈,虚情假意地表示要以刘伯温接替李善长出任宰相,尽管当年李善长因为自己的外甥李彬被刘伯温所杀而嫉恨刘伯温,但没想到刘伯温居然投了反对票。

面对朱元璋的疑问,刘伯温道:“朝廷换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换立柱。立柱必须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长的大木头,方可支撑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头,方可把旧的立柱换掉。如果用一堆小木头捆起来充当大木头去换立柱,那么,这座房子最终会倒塌。”

刘伯温的“束木为柱”理论没能说服朱元璋,李善长终究还是被杀掉了。朱元璋又找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个人作为宰相的预备人选,再次向刘伯温征询意见。刘伯温仍是摇头,说这三个人都不适合当宰相。

对于刘伯温而言,既然皇帝就如此重要的问题向他咨询,应当知无不言。他对那几名人选都表示反对,可是谈话之后,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先后拜相受到重用,但不久又相继被朱元事后检点。

可见,朱元璋并不重视刘伯温的意见,而这,却为刘伯温后来的遭祸,埋下了祸根。

刘伯温聪慧,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处世老练,使朱元璋不能不忌不防。刘伯温越是神算天算,朱元璋越是怕他的威望超过自己。朱元璋离不开刘伯温,但又不委他以重任,唯恐难以控制。一个人把什么都看得这么透彻,对于猜忌成性的朱元璋来说,这绝不是一件让他踏实的事。

朱元璋当皇帝后,要兴建自己的家乡凤阳为中都。在群臣都赞同的形势下,刘伯温却考虑到大兴土木就会劳民伤财,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使朱元璋大为扫兴。

朱元璋欣赏刘伯温的清廉,却又不喜欢他的精明。此时刘伯温知道自己无法待在朱元璋身边了。

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在追随朱元璋十一年之后,退休归田。

退休之前,在京城最后一个春节,刘伯温写了一首《元夜》:

玉漏迟迟出苑墙,星河疏淡月辉煌。

送寒梅蕊清香细,报喜灯花紫焰光。

金阙晓霞来若木,瑶池春色满长杨。

君王注意防骄佚,万岁千秋乐未央。

刘伯温提醒朱元璋防止骄横之气正日益滋长。尽管是委婉地规劝,朱元璋也是不高兴的。

六十一岁的刘伯温回到老家后,既为了避祸,也为了娱心,便彻底做了一个田舍翁。他每日只做两件事:饮酒和弈棋。当地的一些官员慕名求见,他一概谢绝。

所谓“隐”,不止于“身隐”,更重要的还是“心隐”,要与朝堂一刀两断,不能藕断丝连。刘伯温却未能做到这一点,他人在青田,心向魏阙,最终惹来了大祸。

南田有个地方叫淡洋,一直是个盐贩聚集、盗贼出没的地方,海盗方国珍就是在那里起事的。刘伯温还乡之后,淡洋的治安状况并未改善,仍然是个土匪窝子。为家乡计,亦为朝廷计,刘伯温便委托儿子刘琏给皇帝上书,建议在淡洋设立巡检司,调派军队驻守,使奸民无法在此作乱。

这封信没有通过中书省,而是直接送给了朱元璋。尔后朱元璋将这封信批到中书省处理。时任左丞相的胡惟庸拿到信后,找来心腹密谋报复。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调查的兵部官员回来,向朱元璋上奏了调查结果,说是刘伯温夜察天象,看到淡洋这块地方有王气,便想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墓地,以利后代,但淡洋居民极力反对不肯迁出。刘伯温想借朝廷之力,设巡检司以驱民。

明明是胡惟庸的构陷,但朱元璋选择了相信,不问青红皂白,即行下旨褫夺刘伯温的俸禄。

圣旨到达南田之日,刘伯温诚惶诚恐,一天也不敢在家待了,即刻动身,前往南京向朱元璋当面谢罪。朱元璋在气头上,也不召见。刘伯温便以戴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余。在这期间,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广洋当上宰相。刘基得知消息后,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话不灵验,那便是苍生的福气。”

风烛残年的刘伯温,面对一个记恨于他的皇帝,一个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谓凄风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听说后,假传圣旨,指派御””。睚眦必报的胡惟庸,欲假郎中之手夺取刘伯温的性命。

腹中肿块越来越大,刘伯温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在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上书朱皇帝乞求返还故里,朱元璋批准同意。

刘伯温临死前,长子刘琏曾将坟墓图样让他过目,但被刘伯温一把撕掉,生气道:“要它作什么?!难道我们不见百姓连年遭战火,元气尚未恢复;我们若化这么多金钱去造坟墓,岂不被人家耻笑!人死如灯灭,黄土一埋有什么不好?!”

并对前来劝说的亲戚友邻解释说:“你们看‘墓’字,上是草,下是土,这才能承受日光和雨露。若建造石屋,如何长草?无百草长青,就不是墓。古人造字,大有讲究。后人为了沽名钓誉,显示富贵权势,不惜巨资,大造其墓,这就违背了古训。人要流芳,靠的是一生为国为民,不是靠造坟墓、立牌坊。试问张良、诸葛亮的坟墓又在哪里?!……”刘基如此,他的任右参政和左长史的两个儿子死后也均为土坟。

回家不到一个月,刘伯温撒手尘寰。

刘伯温不仅仅想当军师,更愿意当伊吕与周召一类的贤相,辅佐明君成就帝业。这一理想他只完成了一半,即帮助朱元璋拿下江山。至于治理天下的另一半理想,他却无法完成。个中原因不在他,而在朱元璋那里。

天下未得的时候,朱元璋给刘伯温写信,都是以“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起头。由此可见,他在心中是把刘伯温摆在老师的位置。但是,当了皇帝后,他再给刘伯温写信,便去了“老先生”三个字了“尔刘基”。特别是刘伯温死前一个月收到的《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开头就盛气凌人:“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括苍之士……”

朱元璋在未一统江山之前,虽然也相当倚重刘伯温,但当他一统天下之后,对刘伯温却只是利用之中又处处提防,因为在他心中,刘伯温根本不算是自己人。此点我们只要看伯温的封爵、俸禄、官职与过世等情形,便可得知。

刘伯温虽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朱元璋为了确保其帝位能传之久远,于是便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而刘伯温的死,真正的主谋者就是朱元璋。

他之死,令人不胜唏嘘,甚至令人觉得不值。

后世尊崇刘伯温有姜太公、张子房、诸葛亮之智谋,有着卓尔不群的人格,同时命运多舛而同情他。于是开始臆造杜撰,编制故事,神化他、玄化他、渲染他,各种有关星命象纬术数之书都标上刘伯温的名号,如《乾坤预知歌》《天书》《烧饼歌》《推背图》《透天玄机》《灵棋经》《灵城精义简介》等等,不断神化为己所用。

甚至义和团运动时,出现过《刘青田碑》,以鼓舞义和团战士的灭洋士气。抗日战争初期,曾“出土”过所谓“明代青田刘基预言之回天碑一方”, 碑文:“回天碑,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鼓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青田刘基题”(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五日《申报》) 。无疑是托刘伯温之名,号召人民起而打击日寇,坚定抗战必获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刘伯温,始终不是神,也并非超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