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折叠屏iPhone终于浮出水面,预计将在2026年发布。
它采用大折叠设计,展开后屏幕达7.8英寸,比例接近iPad Pro,而非传统手机的修长屏幕。换句话说,它更像是一台能塞进口袋的迷你iPad。
如果你用过iPad Pro,那种方正的屏幕比例带来的视觉震撼不言而喻。相比那些狭长的折叠屏手机,这款设备在展开后,能提供更宽广的显示区域,阅读、办公、看视频的沉浸感大幅提升。

苹果也在测试如何让iPad应用在这块屏幕上完美适配,甚至做到直接运行,无需额外优化。
尽管外形接近iPad,但它仍搭载iOS,而非iPadOS。不过,这个特别版本的iOS具备更强的多任务能力,支持分屏操作。
它不像iPad的台前调度那样强大,但足够满足日常多任务需求。苹果做出这个限制,主要是出于续航考虑!
毕竟,这款设备电池更小,而大屏幕本身就是耗电大户,如果放开限制,续航恐怕难以维持一整天。
至于屏幕比例,苹果选择4:3并非偶然。

看看市面上那些窄长的折叠屏手机,折叠后像遥控器,展开后则太过狭窄,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而7.8英寸的4:3比例,既能让机身折叠后保持适中大小,又能展开成一块接近iPad的完整屏幕,在便携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
不过,外观再惊艳,用户最关心的还是价格。
如今高端折叠屏手机普遍在1.5万元左右,苹果的首款折叠屏iPhone,很可能会突破这个门槛,甚至逼近2万元。如果再加上大存储版本或者更强的配置,这可能会成为史上最贵的iPhone。

但问题是,用户真的需要它吗?
当你轻轻展开屏幕,折叠处毫无折痕,UI界面丝滑适配,iPad应用流畅铺展,仿佛手里拿着一台小型iPad。
但合上那一刻,熟悉的iPhone形态回归,单手握持依然轻松,这种随心所欲的形态切换,确实让人心动。
然而,愿意花2万元买单的用户,会不会更倾向于直接买一台iPhone加iPad?
苹果的工业设计毋庸置疑,但这一次,它能否真正打动市场,还要看最终的体验和价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