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简单的聊一聊中国的贱籍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我们开头就可以说结论,中国的古代贱籍和印度的古代种姓制度,没有本质的差别,不是说中国的贱籍就好,印度的种姓制度就差,但是双方推进的手段的不同,导致了这个制度走到今天,最终产生了比较大的分化。
1.印度种姓制度怎样产生的?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发明的,但雅利安人不是印度本地人。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一支雅利安-旁遮普部落南下入侵并且征服了古印度。随着雅利安人的扩张和征服,印度社会的分层日益明显且复杂,并逐步形成了影响久远的种姓制度。外来的雅利安人就靠着这套种姓制度,统治着数量庞大的古印度人已达3000多年。
雅利安人侵入古印度路线
印度最早的医学文献《梨俱吠陀》中记载,种姓的产生仍是源自“原人“的分裂,原人是印度婆罗门教与印度教创造神梵天的称号。”原人“之口称为婆罗门,属于僧侣贵族(主职祭司,从事宗教活动);双臂成为刹帝利,属于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做国王、武士和官吏,为政府工作);双腿产生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布施和交税供养以上两个等级(从事农、牧、手工业者和商人,赚钱交税的);双足变成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是前面两个种姓的奴仆和工匠,是人口最多的种姓);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掏粪、扫厕所、殡葬等。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因此不算印度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而真实的情况则是,雅利安人征服土著部落后,将被征服者变成低等种姓首陀罗和贱民,而雅利安人社会内部分化成其它三个种姓。
印度种姓制度
2.印度种姓与中国的贱籍有什么区别?
其实等级制度,在古时候全世界基本都有。比如说中国,就有一句古话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句话来自于《左传·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就是祭祀活动和军事行动,战争这件事情很重要,我想是个人能理解。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无神论者来说,祭祀活动好像没什么用。但在古人的逻辑里,宗教有时候就是无敌,可以容纳不同背景,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宗教也是最容易团结所有人的群体活动。
中国古代祭祖
而在宗教中掌握了祭祀的人,也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祭祀发展到后面越来越复杂,但是祭祀的本质一直都没有变。我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太平天国时的东王杨秀清,动不动就上帝上身,然后就揍洪秀全,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语权的掌握,太平天国起义军没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所以上帝可以随时随地的上身,正儿八经的宗教请神,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祭祀仪式。古时候掌握了祭祀的宗教高层,就跟现在的美国大法官有些类似,权力极大,而且可以做到死。
中国古代在祭祀方面,则独自发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路线,中国人真正花功夫祭祀的不是神,而是祖先。从殷商时期,就以祖先崇拜替代了西方的神明崇拜,你看古代的中国,皇帝掌握了最高的祭祀权,大宗族的族老,又掌握了家族祭祀权,一个跟你说奉天承运,一个跟你说祖宗在上,所以在古中国,皇族及各种族老,就是最高级的门阀,和印度的婆罗门,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而各个朝代的太子党、王爷放在印度,那就是妥妥的婆罗门,刹帝利则代表着广大官员,以及其他维护国家运作的贵族阶级。这个在今天其实也很常见,各种官二代和政治世家,难道和当年的刹帝利有什么区别吗。
那比较有意思的是,印度把吠舍放在了首陀罗前面,也就是说在古印度,把商人、农民、手艺人并列,并且商人放在了工人之前。要知道中国古代,是按照士、农、工、商这个顺序来排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等级制度,要数周朝。周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国人下面,就是奴隶了。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土地。你看,和种姓制度有点像吧,地位和岗位,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士农工商
那这个问题,既和中国的国情有关,又与印度地理环境有关。中国960万平方公里,1.35亿公顷的耕地,而印度298万平方公里,却有1.6亿公顷的耕地,且地理肥沃,气候又好,当年人口也少,随便种种就能吃饱,所以农民就并不比商人重要了。虽说吠舍里有农民,首陀罗里也有农民,那我的理解是,吠舍里的农民,更多是中农、富农以及地主;首陀罗则是以贫农和体力劳动者为主,很多人可能没有土地,要租田种,类似中国古代的佃农。
那相比于中国的排法,我觉得,其实印度的排法要更加现代一点,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讲,现在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于农民和工人要好些,尤其是在美国这种比较重商的地方,大商人起步就是刹帝利,基金会够大,就成了婆罗门。吠舍排在首陀罗前面(商排农前面),是我目前为止知道的,印度唯一比中国走在前面的事情,必须承认,当年搞出种姓制度的宗教大拿,在当时绝对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
3.中国的奴隶和印度的贱民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呢?
不过皇帝加上士、农、工、商,都不是咱们今天的主角,那我们的主角是中国的贱民,以及印度的不可接触者。这两者的产生过程都一样,那就是战争,印度人里最高贵的血统是雅利安人,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你觉得一个印度人无论男女,长在你的审美上,那基本上,他/她肯定是有大半的雅利安血统。雅利安人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能打仗,他们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首先把投降的原住民,变成了首陀罗,最开始是没有贱民的,首陀螺把所有的活儿都包了,但是,奴仆也得讲究个先来后到,在雅利安人越打越往南的过程中,为了让之前的俘虏有归属感,新的俘虏,于是乎就变成了贱民,首陀罗人民,再也不是跪了最矮的那个了。原来首陀罗负责的最脏最累的活,有一部分就交给了新的俘虏团体,就是贱民做。
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
中国的贱民,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周朝,《封神榜》里都是骗人的,其实就是征服与被征服,周把商给灭了之后,原来的周人被称为国人,有点像罗马的公民,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是也享有参政权和受教育权,被干趴的商人就惨了,被称为野人不享有任何权利,但是却要承担各种劳役。周朝的统治者,后来又强迫被征服的各氏族,从事不同的职业,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就是奴隶。到了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奴隶制已经不再适合了,统治者就放弃了奴隶制,给与了农业类奴隶的自由。但是从事工商以及杂役的奴隶,并没有能够获得完全的自由,他们的身份,虽然不再是奴隶,但是却低于一般的平民。
中国古代周朝社会等级体系
中国的奴隶和印度的贱民除了产生过程一样,在基本特征上也非常类似。首先,两者在法律上都不受保护。如唐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而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更过分一点,认为贱民不洁,所以高种姓的人,不要说碰贱民了,连影子都不可以交叠,古印度,就经常发生因为离贵族太近被揍,或者干脆被活活打死的事件。其次,血脉世袭,也就是说基本上世代子孙世袭奴隶或贱民的身份。中印两国,又都不约而同的通过内婚制,来巩固这种身份的延续性。
什么是内婚制呢?通俗点理解就是,古人常说的门当户对,在古代门当户对,还受到法律保护,《唐律疏义》中就写道:人各有偶,色彩须同,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魏志·明帝纪》中还记载了:士女必须配嫁士家,永为士妇,如私自与吏民结婚,要一切录夺。印度在这方面与中国惊人的相似,对于低级种姓男子,企图同高种姓之女婚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即被称之为逆婚,印度种姓法是坚决禁止逆婚的,对于违者处以没收财产的处罚。罗翔老师常说,法律只是最低的标准,在古印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古印度的,逆婚不只是没收财产这么轻,还经常发生不同种姓男女通婚,然后两个人,就一起被家族干掉的事情。即使到了今天,也时有发生。
印度逆婚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也时有发生
中国的情况,大家可以参考《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我小时候看《白娘子传奇》,以为它是一个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故事背后的寓意是阶级反抗,但故事中许仙与白素贞的婚姻,最终还是因人妖殊途,成了悲剧,而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让凤凰男许仙,或者说白娘娘来解决这个阶级问题。当然白素贞有尝试过,直接发动了一场对雷音寺的战争,可惜以失败而告终。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他们的儿子许仕林通过认真读书,国考全国第一,在获得身份之后,去雷峰塔拜了拜雷音寺后,就把几十年前的铁案,马上以极高的效率给翻了,所以说:《新白娘子传奇》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教育宣传片。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的贱民,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呢?也很难,汉朝法律规定:市井的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哪怕是没有科举的三国时期,在三国里所有叫得上名的文官武将,都是名门之后,叫得上名又不是名门的,那应该就是黄巾军。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只是后世把他抹黑的很严重。隋炀帝设置了科举,希望可以冲破大门阀对朝堂的垄断,然而也只是做到了为中、小地主提供了一些上升空间,还是没有能够触及到奴隶阶层。SUI
隋唐时期科举
唐代对科举考生的身份,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审查,《通典》中有记载:以同流者五五为联,以京官五人为保,一人为识,皆列名款,不得有刑家之子、工贾殊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之徒。不少人对宋朝都很有好感,就认为宋朝的很多做法,已经接近于现在的资本主义了,但是宋朝,依然是不允许奴隶参加科举的。元朝虽然是蒙古人执政,但是,并没有对之前汉人的这种等级制度,做什么改变,无非是在原来的等级制度上,又加上了蒙古人和色目人,让他们自己变得更加高贵而已。
中国的贱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的雍正时期,才发生了一些改变,雍正豁免了一些贱籍,但是也没有全部取消,孙中山时立法取消。那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出现了黑五类,之后一路加到了黑九类,这些人不但自己,包括他们的子女,在学习就业上也一样受到了歧视,一直到1979年这些人才被摘掉了帽子。但是在这之后,因为中国重视搞工业经济发展,又让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差别开始凸显。到了近年,农村人受歧视的情况,才有所改善。与中国古代几乎一模一样,古印度的重要部门,都是不允许贱民染指的。
4.为什么今天中国已经彻底没有贱籍,但是印度的种姓,好像还剔除的不太干净呢?
前面咱们说中国的贱籍和印度的种姓差不多,可是为什么今天中国已经彻底没有贱籍,但是印度的种姓,好像还剔除的不太干净呢?这是因为两边实现的手段不同,中国古代王朝是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性的维持等级制度秩序。而中国人向来讲究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陈胜、吴广起义喊出这句口号开始,中国人的就一直为获取平等,不惜腥风血雨一次次的改朝换代,这个就是中国人的韧性。你可以把我打进贱籍,我干不过你,所以我姑且忍耐,你可以用行政命令来说我贱,但是我内心里,永远也不承认。就等我有朝一日改朝换代,翻身做主人,甚至骑在以前的主人头上。朱元璋是匠户的孩子,毛泽东是农民的孩子,这个就是中国牛逼的地方,就像条蛇一样不停的蜕皮,自我更新。
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是,印度通过宗教来实现这种种姓制度,相比于中国的行政命令,那就危险太多了,印度有9亿的印度教徒,他信印度教,自然也就信了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你一个教徒不可能拿着《圣经》说,这部分我觉得不错,那部分我需要改进,是吧,那怕教皇他都不敢说这句话。所以印度,想要去改变已经相对落后的种姓制度,就非常困难了,难道你敢说,神说的是错的,或者催眠自己,只信对国家有利的那部分,那你跟我这种无神论者有啥区别呀。所以你看,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明白中国文化的一个优势,那就是中国人看不上的文化,中国人马上就可以丢掉,王安石在将近1000年前,就教过我们: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而正是这一句话,让宋神宗坚定变法决心,王安石意思是让皇帝明白,很多事情只要愿意去做,即使天象改变、老旧的规矩抵制、别人议论排斥,也应当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