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密令曝光:为何宁信文官杨仪,不信大将魏延?

四方井军武 2025-03-15 11:02:4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细节基于历史文献合理推演,请悉知。

今天来聊聊三国时期蜀汉那点事儿。

公元223年白帝城里头,刘备躺在床上,眼瞅着快不行了,心里头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打下的江山。

那时候蜀汉刚在夷陵让人家东吴烧得灰头土脸,五万精兵说没就没了,连中生代将领都折进去一大半。这事儿可把刘备愁坏了,自己儿子刘禅才十七岁,哪镇得住场子啊?

要说刘备这托孤安排,那可真是费尽了心思。

他让诸葛亮管政务,李严带兵守着东边的永安,魏延镇守汉中。这三个人各管一摊,互相牵制着。

您想想,诸葛亮虽然当丞相,手里头没兵权;李严和魏延虽然握着兵,但粮草后勤都得靠成都供应。这种安排搁现在看,就跟公司里财务、人事、业务三权分立似的,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这里头有个关键人物得重点说说,就是魏延。

这老哥可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当年拿下汉中之后,连张飞都觉得这位置非自己莫属,结果刘备愣是破格让魏延当了汉中太守。

魏延也真争气,在汉中搞了个"黄金围守、兴势围守、汉中外围防线"的防御体系,硬是让曹魏十年没敢大规模进犯。

有回刘备问他:"给你这么大责任,你打算咋整?"

魏延拍胸脯说:"曹操要是带全国之兵来,我就给他挡住;要是来十万杂牌军,我直接给他吞了!"

这话说得,连张飞都服气。

不过人无完人,魏延这人性子太直,跟同事处不来。

特别是跟长史杨仪,俩人见面就掐。

诸葛亮活着时候还能压得住,等丞相一死,这矛盾就彻底炸了锅。

要说诸葛亮临终前那安排也挺有意思,背着魏延把军权交给杨仪,还留了道密令说要是魏延不听话,大军可以直接开拔。

结果杨仪拿着鸡毛当令箭,硬是给魏延安了个谋反的罪名。

这事儿吧,其实挺冤的。

魏延真要造反,手里头五万精兵干啥不好?

可他愣是没动真格的,就是不服杨仪管。

最后让马岱带人追着砍,脑袋送到杨仪跟前时,这货还踩着魏延的头骂:"狗奴才,还能作妖不?"

您说这哪像国家重臣干的事,纯粹是私人恩怨。

要说蜀汉这套权力制衡,刚开始确实管用。

诸葛亮主政那会儿,李严在永安盯着东吴,魏延守汉中防曹魏,三足鼎立挺稳当。

可问题就出在诸葛亮事必躬亲,啥都自己扛。

您看他《出师表》里写的"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话听着是信任,实际上把底下人手脚都捆死了。

时间一长,人才断层就出来了,到后来真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再往深了说,刘备这套托孤设计也有漏洞。

他以为靠个人威信能镇住场子,没想到人走茶凉。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这帮人倒是想接着搞平衡,可架不住益州本地豪强憋着劲要翻身。

最后闹得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天天斗,等邓艾打过来时候,成都城里连个能拿主意的都没有。

回头看看魏延这档子事,说到底还是权力游戏玩脱了。

要说刘备、诸葛亮哪个不是人精?

可再精明的算计也架不住人心难测。

现在有些学者说,诸葛亮那句"君可自取"可能压根不是让位的意思,倒像是警告:"你小子别动歪心思!"

要我说啊,历史这玩意儿就跟罗生门似的,谁都能说两句,但真相早埋土里了。

最后唠叨两句,咱看历史不能光看热闹。

刘备托孤这事儿,给现在人提了个醒:再好的制度也得靠人来执行,光搞权力制衡不培养接班人,迟早要出乱子。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0 阅读:3
四方井军武

四方井军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