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日报》第12版整版刊发《武义:“链”通城乡 补齐山区县致富短板》。我们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武义:“链”通城乡 补齐山区县致富短板
山区26县之一的金华武义,正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山区县样板。
沉淀漫长岁月、从地底涌出的温泉水,蓄起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去年,该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02.81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三分之一。无论绝对值还是增长率,都是山区26县中的佼佼者;今年1至4月,该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市第一,谋划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地块5宗,盯引项目3个。
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怎么走?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怎么将已有的“蛋糕”公平合理分配,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武义县呈“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村庄分布广而散;再看其产业布局,南部要素资源分散,北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县九成,南部和北部区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化解城乡之间、南北之间的不平衡,是当下摆在武义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我们‘做大蛋糕’主要靠工业,那么在‘分蛋糕’上,最大的短板和战场在农村,工作的关键点薄弱点在农民。要围绕短板弱项出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扎实开展‘扩中’‘提低’行动,持续探索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武义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强基”有十法
初夏,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游人如织。白鹭在湿地公园翩翩起舞,青砖灰瓦的巷弄间咖啡飘香,湿地摄影、书画写生、诗歌大会等文化活动隔三差五举行,平均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就在几年前,坛头村还是另一番模样:由于地势低,加之环境污染,村里上千亩土地被污水冲击成烂河滩,拥有800年历史的20多幢古建筑一幢幢倒塌。村里没有一个游客,年轻人都往外跑。坛头村的前后变化,是武义农村蝶变的缩影。作为山区26县之一,该县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如何破题?“村子强起来,才能带着村民一起富。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条件和规律的发展之路。”武义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李旭琴说,近年来,县里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大力推进强村行动,探索出飞地抱团、公司强村、闲置盘活等“强村十法”,助力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坛头距离县城、高铁站不到10分钟,交通便利,而且拥有湿地、明清古建,这些闲置资源利用好了都是宝贝。”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说,经修缮保护和资源盘活,曾经的臭河滩、破民宅成了“香馍馍”,先后吸引田庐文创园、婺州窑体验馆等8家企业入驻,投资近1000万元,精品民宿、书吧、电商等新业态不断丰富。去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5万余元,村民可支配收入从五年前的不足2万元增长到3.4万元。绿水青山间,这样的故事持续上演:有1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入股武义—海宁“飞地”科创产业园相关项目,打造跨地区“飞地经济”模式;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闲散土地开展规模化有机种植,为当地带来租金、就业等收益,2019年至2021年相关村集体经济共增收648万元;壶山街道打破15个经济薄弱村的村庄地域边界,统筹片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项目合作方式投资建设标准厂房……资本与项目进村,结出共同富裕硕果。武义还按照“县乡统筹、股份经营、保底分红”原则,构建产业共富党建联盟,组建“强村公司”,探索将上级补助资金和低收入农户贷款资金集中入股到企业,形成“村集体+农户+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和精准稳定的长效增收机制。目前,全县已将2000万元筹集资金投到众腾高新科技产业基地等项目,按投入资金的10%左右收益分红到部分重点帮促村。数据显示,去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76亿元,增长4.3%,居金华全市第二,农业现代化水平多年来始终稳居全市前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4元,比上年增长12.8%。武义力争在今年底,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80%以上、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30%以上。
“扩中”更精准
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还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对一个县如此,对个体也是如此。山区县当中的工业“尖子生”武义,拥有24万余名产业工人,如何加快推动形成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中等收入群体?当地政府的思路是:做好就业、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帮扶引导,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让多劳者多得。大数据推动千万就业岗位对基层村社“直送直达”。武义搭建“大综合一体化”岗位供需平台,以“就在武义”微信小程序为抓手,贯通县乡村三级就业网络,全年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50场以上;同时深入实施东西部劳务协作巩固提升工程,用线上“云”招聘、劳务帮扶“走亲连心”等形式,新增吸纳在武稳定就业1万人以上。为提升工人待遇水平,武义推出“武川工匠”人才激励行动,系列举措包括引导企业开展自主评价认定、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推动新老师傅“传帮带”等,累计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万人次、企业自主评价5000人次以上。考虑到技能人才受学历、身份、论文等限制,进入高层次人才队伍难度大,武义县委组织部联合县人力社保局打破职业“天花板”,通过直接认定、选拔认定、评价认定等,为技能人才职业晋升开通“绿色通道”,去年全县有168名高技能人才进入高层次人才队伍。90后电焊工潘阳平通过技能带头人大赛选拔,被破格选为县拔尖人才,年收入也从刚进厂时的四五万元增长到如今的14万元左右。作为“中国超市之乡”,现有2万多名武义人在全国各地开办超市1万余家,年销售额600多亿元。近年来,该县迭代升级“超市经济”等劳务品牌,以人才联谊会、超市乡贤会等为媒介,鼓励在外乡贤回乡反哺创业投资,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大超市乡贤已先后对接武义投资项目125个,内容涉及中药材种植、民宿农庄等方面。武义还拥有外来人口18.5万人,占全县人口40%以上。去年以来,该县推动新老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比如将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向符合要求的新居民发放3万元购房补助资金、探索建立新居民参与当地村务议事机制等。与此同时,统筹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户籍制度改革,今年计划全面取消城镇落户条件,探索实行居住、社保缴纳等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推行电子居住证网上核发。
“提低”新突破
清晨,在王宅联盟吴山下村,几十名老农扛着农具,陆陆续续下田来。青翠的九峰山下,大家遥遥打着招呼,哼着小曲,勤勉劳作。昔日的抛荒田,经过众人两个月来的努力,逐渐形成约50亩的玉米地,另有400多亩稻田正在开垦中。4月以来,王宅联盟联合省农业科学院、县供销联社、武义县农商银行、吴山下村党支部,抱团开发该村500亩农田,并定向帮扶仍有就业意愿的老年农民群体,为其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武义县农商银行当场为项目授信300万元。68岁的农民朱秋仙算了笔账:“以前种地是各家干各家,辛苦一年才挣几千元,现在我自己靠岗位工资,一年能挣近两万元,收入足足翻了一倍。”小切口里有大民生。武义日前公布今年一季度主要经济运行情况,该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178元,增长23.5%,增速位列全省山区26县第一。回首往昔,上世纪90年代的武义,人均收入300元以下革命老区行政村有88个,原23个乡镇中南部山区13个乡镇为贫困地区,人口占全县1/3。对比之下,让人感慨无限。近年来,武义以产业带动、政策扶持、结对帮扶等为抓手,统筹打好“产业富农”“联结助农”“数字强农”组合拳,有效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路径。食用菌是武义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该县通过投建双百共富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建立“菌棒专业化集中生产+养菌出菇分户管理”的“1+N”基地联农生产新模式,菇农实现全年持续作业。该项目菇棚所获收益的90%用于分配省级重点帮促村和全县低收入农户,今年一季度共计分红172.5万元,其中低收入农户获得分红153.33万元。不久前,武义县总工会推出一项数字化应用,通过去掉来料加工经纪人环节,提供公交公益配送,加快贯通县、乡、村三级架构,既给低收入农户增收,也给企业减负。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县258个行政村。武义同时全面推进浙农帮扶系统建设,围绕低收入农户“我要帮促”一件事,通过“一键预警”实施动态监测,让农户需求实现“一码通办”,有效提升低收入农户帮促水平。系统上线以来,成功解决农户诉求139次,解除预警97次,实现帮扶需求“零跑腿”,帮促情况低收入农户知晓率100%。紧盯蓝图,锚定跑道,新的故事还在续写。5月26日,武义县开展“武”团相助·“义”齐共富行动,以区域协助、联盟互助、百团援助、千企鼎助、乡贤乐助“五助”为抓手,重点帮促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增收。力争到今年年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平均之比达到73%以上;全县参与市级结对的10个被结对乡镇新增产业项目10个以上。以共享共建、共治共享的富裕为目标,突破瓶颈、蹚出新路,武义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