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儿子勾走我儿!”一句话,28年后成了笑谈,也成了历史的注脚。
1927年,湖南湘西乡,一个文质彬彬的乡绅怒气冲冲地找上门,责备邻居:“你儿子把我儿子带坏了!”这事放在今天,可能就是普通父母的鸡飞狗跳,但在那个军阀混战、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却关乎两个家庭的命运,也关乎两位“开国大将”——陈赓和谭政——的未来。两个性格迥异的家族,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最终成就了两位将军,也让这段历史充满戏剧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陈赓:一个让人“没法拒绝”的人。
陈赓的性格很有感染力。他从小胆大、调皮,但却从不缺朋友。私塾的老师被他捉弄得摔进茅坑,同学们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练武术,讲义气,爱打抱不平,又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新鲜玩意”讲得绘声绘色,这样的人,在朋友面前简直像个“人形磁铁”。谭政就是被他“吸引”的一员。陈赓不仅让谭政学拳脚,还让他向往外面的世界。后来,陈赓参加革命,谭政也咬定牙关跟了上去。可以说,陈赓用他那种“天塌下来我扛着”的自信,把周围的人都带上了同一条路。但从谭政父亲的角度看,这就是“带坏别人家孩子”,尤其是,他的儿子谭政原本是个听话、会写文书的好学生啊!
2. 两个家族:一“武”一“文”,教育理念完全不同。
陈家是行伍世家,谭家是书香门第。这就像两种完全不同的育儿方式碰撞在了一起。陈赓的父亲陈绍纯,虽是乡绅,但思想开明,鼓励孩子文武双全,还主动资助谭政上学。陈赓的爷爷陈益怀,更是个“猛人”,湘军出身,佩刀80斤,辞官回乡后还资助谭政读书、定亲,甚至说出“倾家荡产也送你上东山学堂”这样的话。再看谭政父亲谭润区,完全是另一副画风。他崇尚封建礼教,认为儿子就该读书、教书、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从这个角度看,谭政跟着陈赓跑去投军,完全是“学坏了”。而对于谭润区这不仅是儿子的叛逆,更是一种家庭教育上的“失败”。
3. 时代的激流:个人选择背后的必然性。
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革命风潮席卷全国。陈赓和谭政的选择,表面上看是个人志向的体现,实际上却是时代洪流的一个缩影。陈赓早在东山高小读书时,就接触到了毛泽东的思想,后来加入共产党,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而谭政,受陈赓的影响,也逐渐意识到,靠教书是改变不了中国的。对谭润区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他的教育理念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显得可笑。陈赓“勾走”谭政,不过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插曲。更有意思的是,28年后,当谭政成了开国大将,他用自己的成就证明,父亲当年的担心是多余的。
两家人,一个“文弱书生”家庭,一个“行伍硬汉”家庭,最终成就了两位大将军。谭政父亲当年的那句“你儿子勾走我儿”,听起来像是埋怨,但其实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家庭的纠结与矛盾。而这段历史,也成了一段时代变迁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