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央视第四次联排结束了,本以为观众们应该激动不已,结果大家的反应却是满脸疑惑,因为这次联排竟邀请了好几个网红登场。
这让不少人愤怒地表示:失望!
实在是失望!
曾几何时,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观看春晚。
那时的春晚总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可现如今,这种乐趣似乎早已不复存在,春晚的节目水平逐年下降,观众们看得不再是精彩节目,反倒像是完成什么任务一般。
那些曾经让人捧腹大笑的小品,如今在回忆中依然经典不衰。
比如,“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句台词不仅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甚至据说当初还有人通过这句话抓到“间谍”。
尽管如此,现在的春晚似乎已经失去了那份神奇的魅力。
今年出现的梗,春晚就会照搬上台,甚至有些才华横溢的网友们仅凭一年间的大事件和热梗,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此外,我们这代人不少都要忙到除夕前一刻,甚至不少苦命的打工人连除夕夜都无法休息。
原本应该是在年关高兴一下,过个开心年,毕竟这一年都在被各种“教育”中度过——在公司被老板教育,在家里被父母教育。
可是让人沮丧的是,就连年末的最后一晚,还得被春晚“教育”。
据说是某个大领导突发奇想,决定通过春晚小品来教育大家,最好作品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以悟出人生道理为目标。
说到春晚,现在除了千篇一律的包饺子节目外,好似再也没有任何新意。
尽管春晚舞台上网红越来越多,但这些所谓的“流量明星”并不被观众买账,实在是无法引起共鸣。
大家想看到的是,像赵本山、赵丽蓉这样的人民艺术家,能够带来经典的节目。
但随着时间推移,春晚仿佛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哪怕今年春晚还未播出,已有许多观众心里为其贴上“不合格”的标签。
有失水准的春晚,甚至让去年的最高热度话题,仅是主持人尼格买提因为魔术失误显得尴尬而已,你说笑不笑人?
如今的春晚努力使劲儿,又怎能回到最初的巅峰荣耀。
1983年,是春晚正式开办的第一年,那场春晚真可谓经典中的经典,连彩排都没做便直接上直播。
当年的节目现场都是观众点播的,有四个接电话的专员轮流接听电线那头的观众要求,点什么节目就表演什么节目。
明星们虽然是嘉宾,却随时被叫上台表演,全程没有排练,完全是“裸演”。
尤其是歌唱家李谷一,那个晚上光她就被叫上去唱了九次歌。
主持人在那台春晚中不仅是主持人,他们更是表演者。
刘晓庆身上的红毛衣,也因为那场春晚迅速走红,可以说真是最初的“带货王”。
1983年这届春晚打破了不少先例,甚至有歌手违反规定唱禁曲,斯琴高娃在舞台上的“骂观众”更是让人意外。
尽管节目内容和形式出人意料,但是因为没有剧本,全程随意性的安排反而使得当晚的节目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
1983年春晚的基调是完全随机,观众甚至现场点歌,那会儿最火的歌手自然非李谷一老师莫属。
至今,每年李谷一几乎都会在春晚舞台上献唱《难忘今宵》,许多人都是在她的歌声中结束除夕夜入睡。
而在1983年的春晚舞台上,李谷一不过短短时间就唱了九首歌,其中不少是她的独唱,还有几首是合作演唱。
尤为特别的是,其中一首歌曲当年属于“禁曲”。
彼时的中国社会风气仍然相对保守,那些带有妖娆唱腔的歌曲,或是深度描写爱情的作品皆被视为“靡靡之音”,是被禁止演唱的。
尤其是在春晚这种庄严舞台,李谷一老师的《乡恋》被认为是“禁曲”中的代表。
但是,观众的热情难以阻挡,不少人纷纷打电话点播《乡恋》。
面对大量的点歌单子,春晚导演黄一鹤深陷两难境地,不唱吧,观众的意愿得不到满足;唱吧,这可是公然违反规定。
最终,黄一鹤导演狠下决心,决定让李谷一上场演唱。
观众的心愿为大,最终李谷一老师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无数掌声。
这正是春晚最吸引人的地方——真实、随性和观众的真心参与。
令人惋惜的是,今年李谷一老师由于身体原因,未能登上春晚这个舞台,而观众们心中长久以来的愿望,也许难以再度实现。
不仅仅是“禁曲”,1983年的春晚舞台上,还有“大骂观众”的桥段。
当时的斯琴高娃因为扮演“虎妞”而被点上台,虎妞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她随即即兴表演了“虎妞逛白塔寺”。
这样的即兴表演连排练的机会都没有,主持人随机挑选了一位“祥子”,于是两人就开始临时发挥,演出了“虎妞和祥子逛街”的情节。
斯琴高娃不仅诠释了虎妞的豪爽与泼辣,就连细节处也是尽力做到。
特别是衬托角色性格的细节,“虎妞”吃冰糖葫芦吐籽的表演,使得斯琴高娃将这个角色表演得淋漓尽致,整个过程中这完全不像她本人,而真的是“虎妞”。
就因为没有台本,这场表演中时有状况频发。
在斯琴高娃表演过程中,有一名小孩站起来质问虎妞为何骂人,斯琴高娃一时间有些愣住,随后机智应答,表示虎妞是旧社会的人,小孩是新时代的,希望不要学她。
一番灵机应变,让观众称赞连连,既没有“穿帮”,又不会影响小孩的三观,不得不承认斯琴高娃的确是位才能出众的演员。
1983年那场春晚不仅挑战演员,也挑战主持人。
彼时,因观众点播节目,台前数名主持人满眼都是乱糟糟的节目单,搞不清写了啥。
最终,他们只好请写单子的人上台解释,这大概也算是另一种幽默效果。
写单子的大哥说道,他一边绕着桌子转圈,一边写下节目单,真是笑得人肚子疼。
放到现在来看,这些都会被视作春晚的大事故,但1983年,却是以这些意外蓝图刻制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巅峰经典。
就算是如今的技术再高超,也很难再制作出当年那种自然、真实的春晚氛围。